7136个传统村落正在网上公示,其中2555个已经正式进入国家保护的视野,听上去似乎是个不小的数字。然而,当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评审到第四批,这位发起者却注意到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依然阻挡不住村落的濒危和被破坏,很多纳入国家名录的村落已经面目全非。”比这更让他忧虑的是,还是找不出一个特别好的办法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去。(2016年11月24日人民网)
一个民族延续的标志,除了本民族人“种”不绝外,最重要的是其文化绵延不断;这恐怕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如今仅存中华民族的重要原因。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迅猛、一日千里,传统文化的影子在城市中已越来越少。因此,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心,无疑将向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转移,尤其是传统村落所承载的传统文化。
为此,经过多方的奔走呐喊和呼号,中国传统村落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从而进入了国家保护的视野。可是,这一“上户”就是好几千家,给保护管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有的因立地条件太差留不住人,以致成为“空巢村”;有的却成了当地新的生财项目,大搞旅游开发而遭致原有的传统村落被改造得面目全非。那么,怎样才能阻挡濒危和被破坏,留住“传统村落”文化的根呢?以笔者之见,变更其原有属性和管理方式应该是良策。
这些承载中国文化的传统村落,基本上都散布于全国的老、少、边、穷地区。虽然现代城里人怀着一丝乡愁对此趋之若鹜,可长期生活在村里的人却唯恐“逃”之不及,毕竟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加上这里的人们普遍生活贫困,当地政府扶贫脱贫压力山大,借着进入“名录”的有利因素,对传统村落进行旅游开发,也是为了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早日能够摆脱贫困,其良苦用心并没什么错。所以,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仅仅靠收入“名录”显然不够,指望民间担当保护大任,也不具有现实性;唯有变更传统村落属性,由国家和政府出面进行抢救性保护,方能治本。
笔者这里所说的变更属性,意即将确有见证历史价值、学者研究价值、欣赏价值、怀旧价值的传统村落,由原属村民个人产权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全部予以征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整体管理和妥善保护;同时,将原住村民中的传统文化继承者,一并招录留用。试想,全国无数的博物院、纪念馆,以及各地的名人故居等,之所以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保护,无不因为他们都是由国家单位在实施管理,不存在生活及修缮资金上面的压力。
当然,几千个传统村落,如果都全部更改属性由政府负责管理和保护,显然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这就需要对无论是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村落,将最具代表性又保存较好的进行精挑细选、优中选优、避免雷同,从而加以征收并进行必要的“修旧如旧”般的修缮保护。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中坝镇剧场北街8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