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结果于今日发布。结果显示:全国共摸底排查出农村留守儿童902万人,其中无人监护的36万人,占4%。
“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当时还主要指那些出国人员留在国内的子女。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持续大量增加,“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为日益被媒体和学界关注的社会现象。
从发现“留守儿童”的严重问题到现在,已经超过10年时间,从最初连概念都不清晰到最后媒体连续不断的报道、学者的全方位的研究和对策建议可谓汗牛充栋,已经可以建立起一门专门的“留守儿童学”了。但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止留守儿童数量的大幅增加。
数字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900多万的留守儿童处于“放养”状态,带来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900多万个不一样的问题,或许这900多万个个体之间有相同、相似的问题,但无可否认,当这些“放养”的儿童渐渐成长,孤独、脆弱、叛逆、极端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长久的亲情疏离、经济主导下的人生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必然成为压垮留守儿童脆弱心理的根源,也必然让我们的全面小康沾上“污点”,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虽然国家正在下大力气解决问题,但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该只停留在《意见》上,更需要形成合力。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应主动牵头。各级政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执行者,无论对农村教育、农民工入城的福利待遇、还是子女入学方面都应有实质性的政策出台,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但当务之急应该完成对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由当地政府牵头,设立如“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公益心理辅导机构。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社会应积极担责,留守儿童问题固然首先表现为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和安全问题,但最关键也最根本的还是权益问题,既包括家庭对孩子权益的尊重,也包括社会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因此,既要动员社会力量、集聚爱心资源,给留守儿童更多生活温暖,尽可能减少不该成留守儿童的出现,又努力做到不使一个留守儿童得不到关爱和保护。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还需父母强势发力。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承担起监护义务,使孩子得到应有的家庭关爱和温暖。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同时更须要从制度、法规等环节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既要依法对遗弃留守儿童的不法行为严厉惩处,又要对侵害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切实兜住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底线,为其撑起一片清朗、明媚的蓝天。
作者单位:绵阳市安州区兴仁乡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