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思,侗语叫“越嘿”,是村寨之间为拓宽社交,加深友谊而举行的一种规模较大的民间交往活动。吃相思既可以是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做客,也可以周边几个村寨邀约同时到某一村寨做客。吃相思活动一般是一个地区几个村寨之间轮流进行,每次活动时间较长,一般需3至5天,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原因是既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同时又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两寨之间吃相思,须在半年前互相协商好,以便作好接待。吃相思不仅仅是“吃”,主要是以此开展各种活动,加深村寨友谊,增进民族团结,期间将开展抬官人、鼓楼唱大歌、唱侗戏、踩歌堂、封桌对歌、行歌坐月、赠送分别礼物等活动,各自成趣,高潮不断,男女老少各得其所。吃相思活动场面宏大,内容丰富多彩,从迎接客人到送走客人,每个环节都安排得十分慎密,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可以说是一次民族风情大汇演。
例如:赠送纪念礼物环节,吃相思活动结束后,客人要返程,主人要送别。主寨家家户户用糯米草编织成一尺见方的片状,包上糯米饭,煮红蛋赠送客人,村集体赠送锦旗、彩匾、活羊、活猪、活牛,姑娘会赠送面巾、手帕、鞋垫、绣花带等物品。这些纪念品都吊挂在高高的竹竿上,一路高举,让路人欣赏,以示得到主人的厚待。送的礼品也有寓意,送羊表达主人一般情意,送猪表达主人情意深厚,送牛表明主人情意最深厚。总之,送些带尾巴的牲畜,表示此次吃相思尚未完结,还有尾巴,预示下次(来年或隔年)将要回访,若送不带尾巴之物,说明已结束。当客人受礼后,则以红包回报致谢。欢送客人出寨门放三响铁炮后,双方男女青年还相互用早准备好的红、绿等彩色汁液或膏物涂抹在自己心仪的姑娘和罗汉脸上,表示此次吃相思已找到了意中人,用此作标记,以后要到家来求亲。被涂抹得越多的越高兴,说明爱的人越多。
“吃相思”是侗族古朴独特的风俗。这种风俗培养了侗族人民热情好客、善歌爱美的豪爽性格,形成侗乡标志性的风情。
作者单位: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