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分别对各级党政机关的集体责任、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个人责任作出规定。要求在信访工作中“问责既要对事,也要对人”。(10月26日 新华网)
信访作为一种社会救济机制,一直以来确实存在效率不高、成本巨大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闹访”现象多的地方,“久治不愈且愈演愈烈”,这些地方的群众普遍形成一种默契,那就是有困难、有问题,找信访。更戏剧的是,无论他们的诉求是否合理合法,只要递到了上面,领导一发话,哪怕是发回地方重新调查这样的批示,都会在基层单位得到满意的解决。老百姓当中也自然流传这样一句话,“福利都是闹出来的,不闹啥都得不到”。
鉴于此,大家都想知道我们的社会管理为啥被扭曲?政府究竟得了啥病?这里,一方面是人们的攀比心理在作祟,征地拆迁、修路架桥等建设项目涉及的人多了,群众的每一寸土地都可以秒变成金,再加上这样那样的补贴,惯出了某些人好吃懒做的臭毛病,总想着争这争那为私利;另一方面,在推行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群众的利益被无形放大,而每年这样那样的考核指标迫使地方政府在政绩面前不得不做出让步;再次,在新闻舆论的狂轰滥炸下,地方主要领导无法忍受各方压力,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政思潮中,放开了口子。
改革开放前,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可团结进步的实干精神是热火朝天的,如今,科技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干群矛盾却越来越多了。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问责作为从严治党利器。但如果地方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面对问题不敢担当,重政绩轻证据,推诿扯皮、放任自流,其后果必然是塌方式的。
当然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制度之力遏制干部的庸懒散政,不仅可以将信访工作置于阳光之下,也防止了暗箱操作、无理取闹、显失公平和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要想真正为信访工作解冻,首先需要培养干部的服务意识,用耐心、细心、公心应对基层诉求,敢于在正义面前据理力争;其次各地要从信访工作本身出发,在考核、干部任用和责任划分上进行区分,解除信访干部的后顾之忧;再次,要严厉打击各类无理闹访和干部不作为现象,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消除信访隐痛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相信,在越来越完备的国家制度和多管齐下的环境下,信访工作定能走出一片不一样的蓝图。
工作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民政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