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消除办事“请吃”“潜规则”还须多方发力

[ 作者:黄自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7 录入:7 ]

据《华西都市报》10月13日报道:9月20日,资阳市安岳县白塔寺乡增花村一位村民拨打华西都市报“监督进行时”热线02896111,反映村民到村里办事,村干部均会暗示请吃饭或者送红包。该村一位小组长直言,办事请村上、乡上“领导”吃饭已成为该村的“风俗”。村里63岁的孤寡老人钟广福,为了申请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补助,花了600多元请村、乡干部吃饭、买烟。这些钱,是这位老人靠编背篼好几个月才积攒下来的。

这篇题为《四川孤寡老人为申领补助 被迫请干部吃饭、买烟》的通讯报道,当日被各大主流媒体和商业媒体转载,一时间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从报道中可知,该村村民办事就要请吃饭或送红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完全成为了多年来的“风俗”,时髦一点就是“潜规则”,如果不是“一位村民”举报,这“潜规则”不知还要“潜”多长时间,还有多少像钟广福这样的百姓要被迫请吃饭。饭吃了,钱花了,村干部还大言不惭:“不去吃对不起人家。”一顿吃掉别人三个月的收入,不知怎么就“对得起人家”了?

自“十八大”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最为最基层的村委、村支部,为村民办理各项业务是分内之事。在全国许多地方,村民只要向村委提供了相应的证据资料,村委一般人就主动去帮村民办好了相关的手续。这样的行动,百姓是非常感激的。但是,在新闻中的这个“增花村”,也打着村委会、村支部为百姓办实事的旗号,强迫百姓行贿。“暗示请吃饭”基本成为了办事的常态。如果有不遵循这一“潜规则”的,那就注定要被“穿小鞋”,自己要办的事就不知要拖到猴年马月了。

这样的事情恐怕不止一个增花村。早年与几位朋友聊天时,其中一位说他准备将自己的危房拆除重建,交了申请后,镇土地办的同志说要亲自察看,并且提前通知了时间,叫把生活准备好。推杯换盏间,某领导就“直说”了:“你一千两千的交点钱,我们办事花费也打。反正我们给你弄来的钱一定要多得多。”朋友很惊诧:这土地办的同志就是能耐,能够弄来那么多钱。后来知道,那位所说的“弄来多得多”的钱,就是国家发放的“危改资金”。这些土地办的同志先要“吃掉”部分资金,还要装出一副菩萨心肠,说能给百姓“弄”来许多钱。这“脸皮”不可谓不厚吧!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国的高度,把县委书记比喻为大网上的“纽结”,“纽结”不牢,则大网不稳。作为地方而言,村委会、村支部也就是最应该织牢的“纽结”,最基层处了问题,直接受害的就是老百姓。坊间有人议论说,百姓恨村镇的“蝇贪”比恨那些“大老虎”更胜,确实有其道理,因为“蝇贪”们往往直接就把百姓的个人利益“潜规则”了。不管暗示也好,明说也罢,骨子里想的就是那点“民脂民膏”,认为自己有权在握,便无视中央的规定,无视基本的天地良心,还何谈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然而,这“潜规则”为什么会一“潜”数年而没人知晓呢?如此恶劣的行为,难道除了“群众举报”之外,各级监管部门就永远“不知情”了吗?各个款项的发放情况,特别是精准扶贫的操作,如果缺乏了有效的监督,单凭“群众举报”,恐怕很多“潜规则”都不会被发觉,会一直“潜”下去。因此,要彻底消除这种“潜规则”,首先是基层干部要加强学习,自觉践行党员干部的职守,不可逾越“雷池线”;其次是广大群众要提高觉悟,用党的政策为自己伸腰;更重要的是各级监管部门不能被动地工作,要主动出击,明察暗访,发现一处处理一处。这样多方发力,那些不得人心的“潜规则”就会因失去生存的土壤而淡出,百姓利益才能完全得到保障!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