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帮困不能停步于浅尝辄止

[ 作者:王平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7 录入:7 ]

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第三个扶贫日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表示,在当前扶贫工作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一些帮扶部门不是想花大功夫来帮助穷人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而是简单以补钱使其暂时脱贫了事。“我们担心他们一保了之、一脱了之,再也不帮助他们了。”(中新网10月13日)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深情牵挂贫困地区群众,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具有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广大基层扶贫干部一心扎根农村,艰苦奋战,脱贫攻坚,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全国扶贫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扶贫开发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不仅关乎人民生活福祉,更关乎全面小康的建成,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及我国国际形象。但是,在扶贫帮困的干部群体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怪象,少数扶贫干部因为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示弱、跟风、包办、攀比等不良心态,甚至出现了简单以“补钱”的方式使其暂时脱贫的倾向,扶贫帮困浅尝辄止,没有真正在精准帮扶措施的实施和发展规划上下功夫,以致扶贫工作状态不佳、开展不力,对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扶贫帮困不能停步于浅尝辄止。而今,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更要克服走“偏路”、 走“捷径”的倾向,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方位,把握航向,精准帮扶,因户施策,走出“浅尝辄止”的误区,突出扶贫帮困的针对性,对症下药,辨证施治,让更多的人真正通过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来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增进幸福感和获得感,确保到2020年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地址:绵阳市盐亭县指南新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