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改革要提高公信力释放红利

[ 作者:姜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4 录入:实习编辑 ]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这红利就是社会创造活力的解放、发展自由的保障,就是公民民主权益的张扬、民生福利的提升。

政府改革,实施简政放权是一次攻坚。有企业作证:一些政府部门与“红顶中介”沆瀣一气,不少审批权力摇身一变,跳出了政府的壳,沾上了市场的边,收费的自由度更大了;有媒体披露:多路资本争相下乡,打着“土地流转”“助农增收”等幌子,乘机圈占囤积,控制大片土地,争夺农民财产权利;有领导告诫:要汲取过去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不能把国有资本产的改革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

改革再出发,我们有一次燃烧着激情,憧憬着梦想,但还应保有清醒的理性和高度的警觉。改革的运行不能被扭曲,改革的红利不能被截留,改革的公信力不能被损害。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新一轮改革的整治宣誓和价值取向。改革的社会公信力正在于此。

蹄疾步稳,让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顶层设计有了,四梁八柱定了,怎么添砖加瓦、具体实施,还要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中国之大,国情复杂,基础不一样,发展不均衡,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时不我待,必须真抓实干敢闯敢试。“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机制不改不行,但改革之后,又出现了如何适应、如何配套的新问题。比如,陆宁感慨,“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后,自己签发判决更谨慎了,但权力下放后,法官自由裁量权变大了,如果缺乏刚性的制度约束、合理的外部监督,同样容易产生腐败。

对政府部门,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改革本是要清楚官员特权,为什么官员有腾出新的寻租空间?改革本就在为权力打造制度笼子,为什么权利依然有随意迫龙而出的能耐?看来,仅有政治权威的震慑、触及灵魂的洗礼和问责制度的施行还不够,还需要有权力清单的规范、公开透明的监督,还需要以人民当家做主的进步、社会法治文明的建设去引领,去到逼。

对强势资本,必须把市场规则坚持到底。资本的天性就是要市场逐利。但是,这只能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实现,靠创新的经营管理赢取。政府放权于市场,还得监管好市场。社会需要解放资本,也需要节制资本,任何依仗行政垄断借势权力依傍冀望于超规则竞争和超国民待遇的行为,都是对市场的亵渎和对社会的破坏。

对人民群众,必须把改革真正赋权到位。为人民改革,其要义就是真正赋予他们平等的改革参与权、改革自主权和改革获益权。改革是阳光的事业,有公开才有参与,有参与才有监督,有监督才有到位,改革必须重视政务公开,把权力置于阳光之下。改革的推进,应当尊重民众自主的选择,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人民创造历史,改革必须畅通群众参政议政和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应是改革的底线伦理。所以改革要重视顶层设计,保证百姓能够公平的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内在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目前改革工作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只有在推广中检验、在总结中完善,在过程中改革探路,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大的“获得感”。

作者单位:绵阳市盐亭县黑坪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