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有的驻村帮扶干部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有的驻村干部“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的问题,今年4月,云南省实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截至目前已有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8月16日 央广网)
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小康,按照现在的贫困人口算起,需要解决7000多万农村人口的脱贫工作,这些人口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深处不同的环境,需要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为此,各级党委政府派驻了一大批精英干部帮助这些地方实施脱贫摘帽工程。有些干部带着见者有份的功利心,轰轰烈烈地奔赴贫困地区,等到真正体验到了贫困的艰难,才觉得为时已晚,不自然地当起了“挂名式”干部。试想,仅靠一个虚名,怎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真正功效,老百姓怎能说好?
驻村帮扶干部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有的驻村干部“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的问题,一些地方不在少数,这种蜻蜓点水式的东西,始终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凡是驻村帮扶的,一般都会比在单位正常上班的得到重视。凡是有什么优先提拔或者其他上进的机会,只要是下基层蹲点帮扶的,一般都会侧重照顾,这也是很多人愿意下去的动力;二是很多人对于基层的困难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在下去之前,没有做好充分解决困难的准备,很多干部都是凭着上级拨付的一些扶贫资金或者单位内部拨付的机动经费来帮扶,这些资金对于贫困落差很大的村子来讲,只是杯水车薪;三是帮扶没有新思路,只停留在利用上级资金帮助农村修建部分基础建设上,农村看似有些面貌上的改变,农民思想上却没有发生丝毫改变,农村经济没有活力,好比是新瓶装老酒,触底有限;这些问题始终是困扰着多数扶贫干部的难题。
解决这些困难,关键在制度性把关,在选人下派之初,就要选精兵强将,能主动性完成任务的干部去冲锋陷阵,这些扶贫村就是战场,所谓顽疾还须猛药。没有些开拓的气魄,没有些自力更生的精神,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着实不易。云南省实施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就是因地制宜的好法子,撤换的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就是对那些“挂名式”帮扶干部的大浪淘沙,这种考察不能止于扶贫上,从这个工作上,照样可以看到这些“挂名式”干部在其他工作上的欠缺,耐不住性子,工作上偷奸耍滑,无疑在更大的责任面前,也是扶不起的阿斗。
扶贫工作,离交卷的时间已经不远,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抱着只争朝夕的干事创业精神去投奔到工作一线,真正地为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人民群众做着实际贡献,而不是利用那些上级拨付资金和单位划拨帮扶经费去搞什么面子工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扶贫,就要教会农民们自力更生、发家致富的好本领,找到一条致富出路,而不是整修街道,种花草之类的面子工程。试问,衣食温饱尚不能解决,何谈其他?无论是“挂名式”帮扶也好,还是“种草式”美村也罢,百姓的腰包鼓不起来,砸掉的不只是扶贫干部的名声,背黑锅的还有党的惠民扶贫政策。
作者地址:河北省临西县阳光大街29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