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杜才云:警惕“车改”成疏远干群关系“离合器”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30 录入:16 ]

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 (新华网>2016年05月28日来源: 新华社)

公车改革是党在十八大以后下定决心实施的一场“屁股下的改革”,绝大多数地方在公车改革规定时间前已经实施公车改革了,其他地方单位按要求将在规定动作内完成,车改,车改完成后将达到公务用车数量减少、从事车驾人员相应减少、政府支出减少的预想效果,利国又利民。

但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从已完成车改部门调查发现,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现象,或将影响到干群关系:车改后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车辆,能保留下来的十分有限,其他车辆按规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或被拍卖,或被调剂走了,要下乡就要用车,用车如果走审批渠道时间较长,“县里有车不能用,乡镇有车不能调”,这种情况下,有些干部干脆就不跑审批程序了,无论是调研还是业务工作,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打个电话“搞定”;车改后,一些干部将“车补”当福利看待,“能省下几个尽量剩下几个”,能不去下乡尽量不去下乡;有的干部图个方便,习惯于公车下乡,如果坐客车、拼车去,途中还要转车、下乡回城比较麻烦,不少干部难免“没公车不愿下乡”“下次换别人去”的情绪;有的干部会开车、买了私家车,他们一个月油费要用去1000余元,而车补只有500元,自己贴500元,这部分人干部选择“能不用就不用”,一些需要下乡进行的现场调研、督察就选择不去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干部出现这些不愿意下乡现象的背后,其主要原因集中在干部产生惰性思维、车补不到位、车辆申请困难和缺少租车平台等方面。

干部不愿意下乡,由此产生下乡次数少或不愿意下乡现象,他们接触基层干部群众的绝对时间和接触面将大幅减少,民生政策在基层的兑现落实,基层干部队伍管理,基层群众疾苦,基层工作指导基本靠电话沟通。干部如果长期不到基层,又没有向基层群众公布电话号码,特别是山区群众又不熟悉网络应用,而乡村干部有时又讲不太明白,基层群众不可能有“大烦小事”都去县区里找干部咨询反应,群众办事成本增加,造成基层群众有话难讲,说得直白点,党群干群关系渐渐地也就疏远了。

我们国家的执政基础,就是血浓于水的党群干群关系,如果部门干部主动疏远了群众,不愿意深入群众中,也必然被群众疏远,其各种后果十分严重,这将是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要改变干部领着车补,反而不愿意下乡,疏远干群关系这种怪象,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干部教育,不能把车补被当成一种新福利,该下乡必须下乡;二是地方政府组建租车平台或者采取社会购买方式,对干部下乡提供便利;三是采取提前预报、单位申请、县级相关部门审核方式,为干部下乡用车缩短审批时间;四是严格落实差旅费管理办法,提高干部下乡的积极性,杜绝假公济私现象,防止干部间新的不平等和攀比行为;五是加大考核力度,对干部该下乡调研、检查、督促、指导而未下乡的,应在干部考核、绩效考核、晋职晋级等方面给予惩罚,倒逼干部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主动深入群众为民服务,加强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着力巩固党的执政之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