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悲呜中的乡村小学

[ 作者:孙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05 录入:实习编辑 ]

乡村小学,百年前叫私塾,最早在家中堂屋教学,后来在祠堂教学,再后来移到庙宇教学,再后来有乡村小学,后有希望(工程)小学,一直到本世纪初随着乡村空巢,种田养不活自己,年轻人进城,合并乡村小学,建立中心小学,小学生脱离家庭,远离父母,不能伴随爷爷奶奶。一个充满生机与生命希望的种子,一部百年乡村教育史渐渐的结束了。这个结束意味着农耕文明的火源结束,农民心中神位“天地君宗师”其“师”结束,乡小的结束也意味着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方式随着人民在科学面前的愚昧从我们的生活中丢掉了,同时丢掉的还有刻骨铭心的文化与育人之道。

动容与哭泣

日本有一个火车站,因为在郊区偏远之地,因人口减少,火车站无人坐车,政府决定停运,决定之后又发现还有一名读高中的女孩要坐火车,政府为这一个女孩决定不停,一列火车陪伴女孩读完三年高中正式停运,三年中的政府行为感动了日本无数国民,也燃起了全社会对教育与经济之间价值的重新审视。其实这种事在中国乡村遍地都是,可惜现在文明,经济与市场的作用已经迷惑了我们的心灵,过于强调发展,让政府也渐渐失去了“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初衷。今天,中国最差的房子就是乡村小学,人才最匮乏的地方是乡村教育,512倒掉最多的房子是乡村小学。。。。。。

中国富裕了,可是文化在哭泣,中国城市文明了,可是农民文明之根在哭泣。

农民与教育

2003年我在湖北五山堰河村做项目,那时的乡村非常之穷,政府靠税收、打白条过日子,农民问题很是严重,可是堰河小学只有十几个孩子,一至三年级,混合教学。即使这样,从镇到村都坚持着,只要小学在,村里年轻人就一定会回来,只要小学在,农民心中就踏实多了。在另一个村马鞍山角上,只有三个孩子,两个老师,村里人坚持办学,村长说,即使村委会没有了,小学也要在。我听了很感动。我也问自己,这是什么力量,什么信念?我们这些城市人往往很不理解农民这种“愚昧”的思想,因为我们总与市场与灵魂在比较,以金钱与文明在对峙。很多年后,我渐渐明白,也明白城市文明中的无知无畏,更天地动容。

毛泽东时代,经历了一场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处在饥饿与死亡边缘,毛泽东说:“再饿再穷不能饿学生”,那时以至此后,很多人读书是因为读书能吃饱饭。

512地震,恢复最快的就是小学,农民心中没有什么比教育再重要,512灾后重建,我从头到尾3年的过程中,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民心灵深处教育与文化的分量。

旧社会,我读过很多关于土匪、军阀与学校的故事,那时很多土匪抢劫绑架,可是他们绝大多数不伤害教书的先生,他们不敢抢学校的资产,那样会引起民愤。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曾经遭到土匪绑架,后来听说他是教书的先生,便留下了性命,好吃好住。土匪做事也有底线,他们有八不抢:

1、即残疾人不抢;

2、孝子节妇不抢;

3、寡妇犊子不抢;

4、婚丧嫁娶不抢;

5、婊子老鸨不抢;

6、学生苦力不抢;

7、先生郎中不抢;

8、清官还乡不抢。

那时对先生与学生土匪也很尊敬,可见社会对乡村学校是多么重视。

1949年,中国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农民一概把最好的房子(地主家),祠堂作为办学之用。

古代官员也是如此,做官结束,告老还乡,官老爷回到乡村做三件事,一是尽孝道,二做乡村学校先生,三是当乡绅,发展村庄。孔子、孟子、老子、周敦颐、李鸿章、陆象山、曾国藩……可惜,中国文明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在近百年几乎消失。我感觉东方文明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在今天变的最没有价值,真的是这样吗?

乡村小学的世界

我的朋友十堰思齐国学堂刘念说过一句话,教育不革命,我先革教育的命。她的两个小孩从学校撤回,孩子2年级的作业,我这个大学生就看不懂,2年级就要有这么多作业,这哪是教育,而是摧残孩子,开始了自己教育孩子。中国的教育已经走入歧途,屌丝误入贵族,已经违背教育之道,育人之理。相反我们回归乡村教育,如同教育家杨东平所说,中国最好的素质教育就是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楷模与未来,家庭的教育(民约)村庄环境的村规,加上小学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教育模式。乡村保留小学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陪伴老人,这是做儿女尽孝道的重要原因。孝字就是传宗接代。人生的过程是父母哺儿,到老时,是儿孙陪伴老人。老人面对的是死亡,而儿孙是生与希望的象征,有儿孙相伴,对老人来说是最大的孝道,这也是乡村教育中尊老重孝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要大,小学要小,小就是六七人,十几个人才是小学,他们不仅是学知识,更多的是学规矩、学劳动、伴老人、爱家乡,这是儿童时期的学习内容,也是乡村小学最好的教育。今天的学校只学知识,不学文明,只学技能不学道德,只学赚钱不学孝道,只学竞争不学仁爱。

技能是教出来的,道德是育出来的,父母环境与学校只有汇聚一体的教育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育人树人之道。近百年来中国的杰出人才,大师人才辈出。而今天的教育不是树人,而是在伤害孩子身体,摧残儿童的心灵,培育年轻人不正确的世界观。今天的教育没有民国重视,没有古人对乡村教育用心。中国的文化在乡村,中国的未来一定要从乡村小学抓起。

(2016年4月25日空中日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平台 北京绿十字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