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我省(四川)定向从优秀村干部、优秀工人农民和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笔试如期举行,当天,全省的应考考生共计13231人,21个市州均有考点。当日的笔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据考生回忆,公共基础知识测试范围广,涵盖了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科技基础、管理、公文写作等知识,还包括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知识等等,“题量较大,其中‘深化改革’‘精准扶贫’都有涉及。”(4月24日 四川在线)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公务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公务员的吸引力却没有减退。面对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也给考试的命题者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在新的时代,公务员的年轻化与知识化更加凸显,就要求考查面要广,更重要的是,不管公共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把握好时代脉搏,才能在众多考生中遴选出优秀的人才,充实干部队伍,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着“四个全面”的目标迈进。
记得2013年,四川公开录用公务员笔试的申论题目就是《“小人物”也是支撑中国的脊梁》,材料以芦山地震为大背景,包括“天灾无情人有情,团结互助渡难关”的天全县落改村村民、送猪肉的杀猪匠杨华刚、送蔬菜的62岁老太太杨秀兰,基层党组织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普通党员,因工作缺位被免职的杨成毅,以及在灾难面前让学生先逃生的老师,涌向灾区的志愿者,冲在灾情一线的媒体记者、通过网络空间发挥救援力量的网友等。这样切合时代的考查,一方面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考生是否具有“公仆”情怀。
就近年接触过的一些年轻公务员来看,大多业务素质和办事能力都很强,但就是缺乏应有的担当和工作的主动性。他们往往按“上级”的要求,一板一眼地把相关的资料、文件整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提笔作文,文笔老练,眼光敏锐,颇有宦海老鱼的感觉,但往往忽略最接地气的田间地头。他们对深化改革、精准扶贫的理解、认识不够,有时候数据的生成不是来自基层实际,而是来自拼凑、杜撰。这样,在公务员考试之前,就要求他们准确把握住时代的脉动,把提高认识、增强能力的工作做在考查之前,有助于公务员队伍全面素质的提升。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所倡导的。“青年一代必须树立‘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基本理念”,才可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当一名合格的公务员。所以说,从时代发展看,“深化改革、精准扶贫”入考题,貌似意料之外,实乃意料之中。有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又有一颗认识群众、走进群众、关心群众的心,考起来肯定更加得心应手。
“精准扶贫”这一新词,之所以在短时间就成了“热词”,是因为“扶贫”工作和九十年代的“普九”工作一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属于“百年基业”的大事。而完成“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任很大程度要落在这些新的“公务员”肩上。“深化改革强国体,精准扶贫奔小康”,这是当前的大事,这是时代的脉动。提高认识,把深化改革与精准扶贫融入公务员的骨髓,将引领出时代的风骚!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