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贵阳,天气尚未完全回暖。11日这天,坐在被告席上的陈鸣明穿了件蓝色衬衣,未着正装。他把两条胳膊叠放在一起,坐得端端正正。与他相对而坐的是原告丁加强,他特意穿了件银灰色西服,因为毕竟是进了城。陈鸣明今年59岁,贵州土生土长的官员,负责省政府法制等方面工作。新京报记者获得的庭审视频显示,开庭后,在法官确认原被告身份环节,陈鸣明放下手中的资料答道,“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鸣明”。(新华网4月18日)
不得不说,陈副省长能够在百忙之中还抽空坐到被告席和原告对博公堂,这确实需要莫大的勇气,首先不论其结果如何,就这种行为而言都值得点个赞。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民事案件,陈省长能够参加庭审,不管怎样这个案件肯定很快就会有一个结果,不会不了了之。副省长能够出庭,不仅体现了对法治的尊重,也更加体现了对建设法治政府的信心,破除了长期以来“告官不见官”的现象。
但是,透过这个事件“闹热”的外表,我看到的更多是无奈和不足。丁加强,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民,承包土地种植苗木,日子不富裕但却知足,因高速公路征地,他的20亩地被占,当地政府虽曾主动于他商谈征地事宜,但是却在原告没有同意的时候进行强拆。此案件为典型的征地强拆的案件,作为一介农民,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的途径却是与政府官员对簿公堂的无奈。同时作为政府官员,高速征地本无可厚非,但是做事方法却是欠妥当,这样“法庭上见”的事本可以消灭在事前,但是却因为工作不到位让其扩大。这实在是我们工作中的不足。
同时,一个小小的民事案件,却要酝酿一年多,这确实存在作秀的嫌疑。虽然兹事体大、牵连甚广,小心谨慎一些也是对的,但是相对于过程,老百姓更关注的是案件的结果,到底如何处理,最终给老百姓一个怎样的答复?自古以来,在世俗的观念里如非被逼无奈大家是不会轻易选择上法庭的,更何况是这样典型的民告官。但是这也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法制水平的进步,不论这个案件的结果如何均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大部分人的法律观念都需要加强。官员在出庭的时候不能像傻子一样不作声,必须提前了解案情,做好功课,也不能“意思”一下,连答辩状都是代理人代为宣读。
目前,法院在审判时倾向行政机关的情况仍然较多,政府官员法庭之上,直面群众,这仅仅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第一步,如何真正做到法庭之上人人平等,让法律的天平不向权贵、金钱倾斜。永葆公平正义,这才是群众心中最殷切的期盼。
单位地址:大兴回族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