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说农村“礼崩乐坏”,舆论岂容哗众取宠?

[ 作者:孙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9 录入:7 ]

父亲濒死儿子却用低保金“行乐痛快”、农妇组团“约炮”、媳妇骂婆婆“老不死的东西”、低保夫妇不顾儿子常年酣战牌桌……春节期间,一篇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文章经微信、微博转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从辽宁省委宣传部获悉,此文为虚构杜撰。(225    新华网)

一篇媒体人的假期“作业”,完完全全的应景之作,臆想中的模糊竟然在笔者的笔走狂舞之下,拙造了一篇轰动网络的文章,甚至随着点击量的攀升,成了网络上“痛击农村败落”的战场,套壳村庄的人们,倍受不明道义的指指点点,颠倒黑白,造成的误伤,何曾不是当下一些新闻媒体人的诟病?说农村“礼崩乐坏”,狭指这些虚构情景骗取大众眼球的无良写人更为妥当。

父亲濒死儿子却用低保金“行乐痛快”、农妇组团“约炮”、媳妇骂婆婆“老不死的东西”、低保夫妇不顾儿子常年酣战牌桌……,这是《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的写照,甚至作者在文章开头言之确凿地说,“我要写的故乡杂记却显得些许残酷和悲戚,可惜这并非杜撰虚构,而是真实的写照。”现实中的情景却是,当新华社记者亲身探询这个地处大山深处的小村子,高胜科60多岁的舅舅、舅母等十余人,见到记者,一开口就说:“我们快委屈死了!”高胜科的表弟鄂国玉告诉记者,自己看到了这篇文章后非常震惊。“虽然他没有点名字,但是文章有配图,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谁家的房子”,“里面写的都是假的,都是一点影子都没有的事,干嘛埋汰(抹黑)我们?”高胜科的四舅鄂立华对记者说:“高胜科今年春节人在北京,根本没有回家。他一年到头都没来过。家里情况都不知道,怎么说我们都不孝顺?”干新闻调查的,尤其是撰写纪实性文章的,怎能不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妄图以偏概全,东搬西套去拼凑文章,与文贼何止?再说了,正如亲戚朋友们所讲,“高胜科也是从小在这个村里长大的,他咋能那么抹黑自己的家?”

文章引起社会关注后,小东沟村党支部书记程显英与高胜科通过电话,高胜科承认“我这个春节没回去”,这篇文章“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我们单位组织每人写一下家乡,上网就捅咕出来了。我写的像春秋笔法一样,像小说一样。”犹记得歌词里唱到“谁不说俺家乡好”,生我者父母,养我者故乡,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草一木,家人乡邻,那个不值得我们去尊敬?诚如亲戚们所讲:村民都知道“想走出大山只有读书一条路,哪可能随便让孩子辍学?”高胜科能够走出农门,也不过是顺着乡邻们的老路,跳出农门罢了,跳出农门不认人,如是这般,岂不是数典忘祖?《财经》杂志编辑部门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高胜科的稿件是通过《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又因为处在春节假期,相关审核就没那么严了。这也暴露了个别媒体的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应该引起所有媒体的警示。

作为一名新闻人,时刻要铭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遵守新闻规律同时,更要严守法律底线,谨守良知,如果一个新闻人,连最起码的良知都没有,怎能写出有生命的新闻?不深入调查,不走访群众,怎能得到有价值的讯息?“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不应该只是嘴上说说,更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你有乱写的勇气,乡邻们也有追究的权利,希望此事最终圆满化解,不然带着遗憾怎能再面对东北父老? 

作者地址:河北省临西县阳光大街2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