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宴前三问”应成干部修身“座右铭”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29 录入:12 ]

和谁吃、在哪吃、谁买单官员参加私人宴请前应做到“三问”(新华网2016年1月25日来源《华商报》)

吃与喝,愿意是指吃饭、喝水,摄入营养物资、补充水分是维持人们正常的生理活动,这本没有什么错。

但是,越往后走“吃喝”就“走样”了,随着高档酒、豪华会所、高档筵席等元素的加入,“吃喝”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吃干饭、吃面食、喝白开水、喝菜汤了,实实在在地演变成了“大吃大喝”。

平心而论,大吃大喝这行为,一般人是消费不起的,再说,吃得再好,过几个小时还不是变成粪便,还真没那个必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普通人眼里是“多此一举”,有些别有用心的商人和“官人”可不是这么看,他们借饭局联谊等活动之机,吃饭联络感情,喝酒结拜兄弟,可结交官员,可提高身份地位,可赢得内幕商机,可“疏通”晋升渠道,一举几得。当年,李春城在成都混得很不得意的时候,就借着饭局和周永康“套近乎”,一步一步走上四川政坛高位,事实证明,靠这种关系的人“爬得越高,摔得越惨”。

对于商人来说,举办和参加私人宴请有机会寻找“商机”,获取非法利益;对于官员来说,参加一次私人宴请就多一次权力被寻租的机会,增添一次自己被拉下水的可能性。吃一顿饭,结交一帮别有用心的人,也许就是官员们“失足”的开始,而这一开始,往往都会“越走越远”,想再回头就难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人生一件憾事,为避免吃吃喝喝染上“作风病”,避免“交友不慎”,避免坠入腐败的“烂泥塘”,需慎之又慎,在吃饭前,得问一问“做东者”:和谁吃、在哪吃、谁买单?

韩非子说过:“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够战胜自己、战胜诱惑。面对不合适的聚餐人、与身份不符合的地点、可能出现的畸高菜单、含糊其辞的答复,必须要态度坚决地推辞掉,远离危险的境地,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一次,两次的拒绝不算什么,只有把“宴前三问”铭记在脑海里,时时谨记,绝不放松警惕,人生才是安全的。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