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江西多地出现“抢棺砸棺”的场景:执法队进村入户,强行将村民的棺材抬走,成百上千副棺木,密密麻麻地在空地上堆积如山,挖掘机一锤一锤捣毁,一口口的棺材瞬间化为碎木。(7月31日,今日头条)
“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能输在终点线上。”顺应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行绿色殡葬改革,契合时代语境。然而一些地方由于殡葬改革意识欠缺,相关政策尚未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或是把握政策不准,一味强制推行,甚至出现了简单粗暴“一刀切”现象。
“愿逝者安息”,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的丧葬理念已是根深蒂固。但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今天,逝前修坟制棺、骨灰装棺再葬以及丧失大操大办,这些传统程序无疑在加重群众的丧葬负担。让贫困群众不仅活得艰难,更是陷入了“不敢死”的窘境中。推行殡葬改革、革除丧葬陋习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移风易俗,初衷良好,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不乏存在一些违背改革初衷的行为。带着急功近利的官本位心态,试图在短时间内让群众革新观念。通过行政强制力方式,给此次“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殡葬改革划定硬性时间。正如江西多地执法队强行将村民的棺木抬走捣碎,若有老人离世同样不由分说将棺材挖出来,冷血霸道的将遗体送交火化。无独有偶2012年河南周口轰动一时的平坟运动,同样是以殡葬改革为开端,最终不得不在人民鄙视的眼神中黯然退场。
“人民利益无小事,群众工作无小事。”殡葬改革攸关人心人性,切不可走“一刀切”、一蹴而就的捷径。殡葬改革推进需要把握进度,需要对群众多些耐心和充分的心理准备时间,在执法过程应展现人性化的一面。此外观念的变革关键在于民心的转变,当众捣毁棺材的行为不仅侵犯了法律对公民财产的保护权,又让当地政府以决裂的方式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上,最为关键的是部分地区推行火葬,对百姓来说不过是多出了丧葬费用,反而增加群众的经济负担。
唯有秉承因势利导接地气,以民为本有底气,真抓实干有正气的理念,方能切实有效的推进殡葬改革。政府改变推进方式,理解尊重百姓习俗,加大宣传给群众以接受的时间,破除火葬经营垄断模式减轻群众负担。同时借鉴全国殡葬改革的成功案例的经验,诸如江西省大余县培训风水先生抓住了殡葬改革的“牛鼻子”,中国基层殡葬改革的“地方样本”山东省沂水县。从而让惠民、绿色、低碳、文明的殡葬改革顺利推进。
倾听民意、尊重民意、敬畏民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死者安然,生者安心。让一抔文明殡葬的净土告慰故魂,让一场殡葬体制改革带来阵阵文明清风,正是实现十九大提出的“逝有所安”目标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大湾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