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荒地逆袭”让绿与富双赢

[ 作者:余志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03 录入:吴玲香 ]

春种一块地,秋收一袋粮。传统农耕让芭茅村民看不到致富希望。前些年,青壮年村民纷纷往外奔,全村5480亩耕地撂荒2000多亩。让荒地披上绿装成为干群的期望。眼下的松桃自治县盘石镇芭茅社区,800亩油茶漫山遍野,林下套种的1000亩辣椒枝叶嫩绿。(贵州日报,8月1日)

俗话说,搭台唱戏,不仅要会搭台,更要会唱戏。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油茶2800亩,套种辣椒1000亩,让荒芜的山村重新焕发了活力。这正是,思路决定了出路。如何用好用活用实绿色资金,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是很多地方政府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考验;让村民在传统农耕中看到致富希望,在原有的土地上刨出“金”,芭茅村的答案是,让荒地披上绿装成为干群的期望,荒地逆袭让绿与富双赢。

好生态带来好品质,让干群享受更多绿色“福利”的同时,也带领他们趟出一条致富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必须从当地的基本农情出发。诚然,因单纯的土地经营带来的经济价值偏小,加之一些地方农业服务不到位、落实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缺乏灵活性等,种粮不合算,种粮投入大、成本高,不如“弃地”外出打工赚钱快、又轻松,让种地对一些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吸引力。但,这并不能成为忽视耕地撂荒的理由。以科学发展的思路,妥善解决土地撂荒的问题,理应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多种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乡村善治必然要求基层善政。注重栽植经济林,把退耕还林地变成农家的生态产业园;大力培育职业造林人,以专业造林、用心经营退耕还林地;引进企业组织实施退耕还林,确保有人造、退得下、稳得住、效益好等。从根本上说,荒地逆袭,不只是简单地增绿问题,而是落脚点要在百姓增收上。假以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生产要素跟不上,精耕细作无暇顾及,生产规模或许扩大了,经济效益却不见好,那么,在没有效益基础上,有可能带来更多负外部效应。为此,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是实现荒地逆袭的关键。

当然,话又说回来,荒地逆袭让绿与富双赢,还得有从改变和纠正农民“弃农从商”思想入手,从健全和完善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保障入手等,如拿出政策实惠特别是通过农村金融扶持,积极吸引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培养种养业能手,大规模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村;鼓励农民群众通过联户经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益;开展包括农村电商在内的多种经营模式,帮助农民提升市场销售能力,让农产品卖得出去、能卖好价钱。当思想深处形成爱农村、建农村、富农村的理念,荒地就会从“量”到“质”的真正逆袭。

“民以食为天”。共享农业发展的红利当从土地的有效利用开始。农民不愿种田,宁肯进城打工谋生,土地撂荒,最终当然会损及整个社会的利益。春种一块地,秋收一袋粮别只是愿景。再看芭茅社区荒地逆袭,相信以“治理有效”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持续提供坚实支撑,定能让广袤乡村焕发勃勃生机,和谐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