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上发表了题为《出台8年多,好政策为何成了纸文件?》的文章。文中以普通群众施法根老人,终于不用为了办理姐姐的医疗补助而每次都跑很多趟为点,道出了杭州建德市通过运用调查研究这一法宝,推动落实“医疗救助即时即报政策”这起案例。
中国共产党有着调查研究的传统和作风,是执行监督的重要手段,目的是解决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可能性。以杭州建德市医疗救助即时即报政策,经历8年终于落实为例,正是由于督查组在调研中,了解到施法根老人以及附近村民报账难的问题,发现虽然2010年建德市就出台了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即时即报政策,但却长期沦为“纸上谈兵”的纸文件,于是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了政策落实难的原由,在督查组的推动下,最终消除了影响政策落地的阻碍。
只要政策出台了,在没有修改或废止之前,就要不折不扣落实,落实不了,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杭州建德市在调研中发现的,无论是“某低保户因为报销过程太麻烦就放弃了”“有些低保户根本不知道这方面的政策”,还是“报销费用不能及时到位,中间环节过多,造成报销困难”等问题,都是好政策落实的“中梗阻”,致使其成为“纸上谈兵”的关键。正是由于该市纪检部门用好了调研这一“传家宝”,才使得8年来难以落实的政策最终落了地。试想,假如督查组调研过程中只是走走看看,对待问题不闻不问、对待矛盾不理不睬,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吗?
毋庸讳言,在基层调研过程中“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现象并不少见,更为甚者,一些群众期盼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即使被发现了,也因各种原因最终还是没有解决,使调研成了群众的“空欢喜”,这就是一种“不靠谱”,“不走心”最终只会让群众寒心。搞好调查研究,重在走到群众中去,听真话、摸实情、找方法、破难题,这不单对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有用,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也意义重大。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什么?经济发展存在哪些不平衡、不充分?政策的落实面临着哪些矛盾和困难?……要想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党员干部就必须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把群众最期盼、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扎扎实实解决好,才能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笔者认为,一个政策不管有多好,如果不落实都是空谈。“靠谱”作为党员干部应有的素养,意思是值得相信和托付,党员干部要通过靠谱的调研,切实解决群众矛盾的焦点、政策落实的堵点,好政策才能不再“纸上谈兵”。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桐梓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