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某地文化部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文化队为村民进行文艺演出,并为农家书屋捐赠大量的科技图书和文化器材。但“送完就拜拜”,未免有些遗憾。有的农民朋友认为,“看别人演出,自己不沾边,送的东西再多,堆在屋头不起作用”。似乎有“好菩萨念歪了经”之感。
“文化下乡”是一种精神扶贫,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活动流于形式,不符合农村的实际需求,群众没有从中受益,就有失初衷,相关部门就得引起注意和改进。
随着农村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广大群众不仅仅满足于上面文化下乡“放一场电影”“看一台演出”“送点东西”那么简单了,已从被动需求向主动需求转变。比如,上面给村上送系列图书、送锣锣鼓鼓、音像器材.....送的东西挺多,但很多农民看不懂,用不着,没有实际效果,只好躺在仓库“睡大觉”。据村干部反映,送的东西需要有专业的老师手把手指导,教一教。又比如,下乡文艺演出,热闹一阵子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文化活动嘎然而止。
“文化下乡”该送什么?现在的农民是新时代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强烈的需求,特别对“农村坝坝舞”“吹呐弹唱”更是情有独钟,但多数群众苦于跳不来,不会吹,急需“文化下乡”送技术指导,把文化课堂搬到农家田坝,工作落实到群众心坎上,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说送东西只能解决一时,乡村文化是否振兴,关键得尊重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升文化素养。采取多种措施精准送思想、送观念、送知识、送技能、切实解决文化贫困的根源,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让农村主动参与进来,激发勤劳致富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号角已吹响,让我们创新开展好“文化下乡”活动,给农村栽上文化的种子,并呵护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给群众带来欢歌笑语,给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新希望。
始于初心,落脚点在此。
(作者系四川省盐亭县红十字会赈济股股长、盐亭县龙泉乡棕青村第一书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