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晚,四川师范大学送文化艺术下乡暨达川区2018年迎新春联欢晚会在巴山大剧院举行。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观看演出并致辞。达州市委常委、达川区委书记许国斌观看演出并致辞。达川区委副书记,区长向建平观看演出。……整台晚会分为万众齐心,大美四川、民族风情,红色记忆、精准扶贫,振兴乡村、继往开来,携手共进四个篇章。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师生以及达川区的文艺工作者共同演绎,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高水平的视觉文化盛宴。(四川新闻网 2018.1.25)
送文化下乡是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部委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之一。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送文化下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受益颇多。但在一些地方,也存在“下乡”到县(区)、到镇、受众对象为机关干部、节目高大上不接地气等现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如何扎实开展好“送文化下乡”,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呢?我认为:
首先,要打好组合拳。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部委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个大的方面。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所以,不能单打一,各演各的戏,各唱各的调,要搞好结合,打好“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的组合拳,同台而送。
其次,要真正“送”下去,送到一线去。“三下乡”活动的主战场,不是豪华大剧院,不是礼堂,而应该是农村一线的农家大院、村级文化阵地、田间地头;“三下乡”活动的受众群体不是官员、学生,而是基层老百姓;“三下乡”活动的内容不需要高大上的音乐剧管弦乐,不需要前沿高科技,不需要卫生领域尖端技术,群众需要的是有地气、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文娱节目,需要的是农村种养殖技术、农村电商信息,需要的是医疗保健常规预防知识等。
第三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送”。一是要把发展经济、建设小康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为农村中心工作服务, 为农民致富服务;二是把集中活动与经常工作结合起来,抓好集中活动,发挥示范作用,做好日常工作,满足农民需要;三是要把面上活动与雪中送炭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着重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致富能力;四是要助推基层各部门的业务提升,加强自身建设;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政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引导扶持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管子·版法》:“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风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标榜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头。
(作者单位:中共宜宾市翠屏区委直属机关工委)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