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充分的扶贫资金作为坚实保障,扶贫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关乎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生命线和助推器。鉴于此,如何利用好、管理好扶贫资金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资金利用乱象,大量资金被挪用与侵占的乱象。(人民网,2018年6月13日)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经济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归属感。要把这一伟大夙愿变为现实,化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扶贫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一方面,专项扶贫资金作为国家重要的财政转移支付,在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活条件,增加扶贫对象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扶贫资金在发展扶贫地区社会生产力与产业兴旺发达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扶贫资金源源不断的到来,很多官员在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仔细考量其中原因,主要体现在监管难度大、执行制度不严、管理不到位等方面。
受错误的政治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宁可不要“面子”,也要“里子”,纷纷想尽各种方法戴上“贫困县”帽子。在国家的大力扶贫帮困的大量政策下,扶贫资金当然“络绎不绝”,更使得一些本来不贫困的地区,为了将这钱用掉,不惜花大价钱修豪华办公楼、豪华宿舍。因此就有了前段时期,各地纷纷曝出修建豪华办公楼的新闻。毋庸置疑,扶贫资金确实是国家的一项好政策,确实能给贫困农民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对产业项目和公益项目的专项资金扶持。然而也正是有这些好处,成为了“图谋不轨”的官员们的发财梦,一心想往贫困的圈子里钻。不仅能图意地方财政上日子好过,可以有财力搞产业项目,更多考虑的还是个人收入、福利待遇的改善,可谓“一举多得”。
面对扶贫资金被侵占、挪用的乱象,如何整治这一系列乱象,就成为当下必须得加以面对的问题。具体来说,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加以利用,做到严格落实,彰显制度的张力。同时,要强化监督力度,构建不敢挪用、侵占扶贫资金的制度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并适时向社会公布扶贫资金的使用状况,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增强政府及工作人员的公信力与权威。
第一,加大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和检查力度,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切实加强外部监管。引入第三方监督,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还要引导扶贫对象成为监督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重要力量。将扶贫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实处。
第二,适时对广大干部群众实施警示教育,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修养与思想觉悟,自觉提升自身的政治定力与政治意识,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确保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力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期实现,最终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北川县擂鼓镇幼儿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