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评论:凡事要求“工作留痕”也是形式主义,提倡少点虚头巴脑的东西,多去干事创业。(4月8日 人民日报)
一度时期以来,上级在对下级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决策部署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过程中,实行“痕迹化管理”取得了很好效果。所谓“痕迹化管理”,就是一项工作从部署安排到最后完成的整个过程所留下的各种痕迹佐证资料,包括:会议记录、领导小组文件、实施方案、影像资料、工作简报、验收记录、工作总结等等。一项工作从头到尾在抓落实的过程中,留下相关的、真是痕迹资料,是对干部工作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最好的诠释,“痕迹化管理”也就成了促进各项工作抓落实的一项重要手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工作过分地强调“痕迹化管理”,将“痕迹”当成了“成绩”,就使工作的落脚点出现了偏差,目的性被模糊。主要表现在,只适用于机关、企业的考核方式,被机械地搬到了基层甚至田间地头。比如:精准扶贫工作中,过分强调“痕迹”,包村扶贫的干部要填写各种名目繁多的表册和资料,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得干部筋疲力尽,群众怨声载道;还有各种活动“痕迹资料”、各种问题整改回头看“痕迹资料”、各种会议贯彻情况“痕迹资料”等等,使一些基层干部和办公室工作人员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完善“痕迹资料”事务中去了,很多单位各种“痕迹资料”档案堆积如山,一项工作几个卷宗,甚至十几个卷宗,里面无非就是领导开会讲话内容、领导小组名单、方案、简报等,可谓“成绩”斐然。当然,如果这些“痕迹资料”都是在完成各项工作过程中所留下的,那就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考核,下足功夫来突击补资料或者“造”资料,而不是深入实际把该完成的工作任务去完成,那就成了形式主义。上级检查考核如果以“痕迹资料”为重,而忽略工作结果,那就是官僚主义的表现。
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的形式主义呢?笔者认为:
一是上级检查考核基层工作方式方法必须务实创新。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现象出现在基层,根子其实在上面。所以上级在考核方式方法上要坚持问题导向,考核要以工作完成的实绩和完成质量为重,而不是以留下的“痕迹资料”是否精美为重,检查考核必须深入工作现场实地踏勘究竟,力戒官僚主义,否则“痕迹”再多再漂亮,所做工作没有结果和质量是毫无意义的。
二是积极让基层干部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干实事。要想尽千方百计减少文山会海,力戒形式主义,多给基层干部留出深入一线干事创业的时间,多与群众商量事情怎么干,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真正形成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工作氛围,让干部多出实绩,多出干事创业经验和办法,这样才会把好事办好,实事做事,让人民群众多得实惠。
只有把基层干部做“痕迹资料”务虚的时间腾出来,实实在在地在实际工作中去干出成绩来,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的形式主义才能彻底消除。
(作者地址:平武县东皋行政新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