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修家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 作者:林日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2-28 录入:吴玲香 ]

2月23日,大河报以《修谱热中原愿有岁月可回首》为题,报道了洛阳一家族在家谱中断83年后的今年春节重续家谱的事情,报道被广泛转载,家谱一时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连日来,大河报记者在河南省图书馆、中华家谱馆采访发现,新修的家谱内容时代性更强,家风也呈现出贴近当下的新风尚。(2月27日 大河网)

虽然,家谱一路从封建社会走来,始终伴随着传统文化与封建糟粕的并存交锋。一段时期内,也曾被视为 “四旧”,属于封建残余,综观时下全国各地家庭所修的家谱良莠不齐――记者在调查走访中却发现,不少地区家族在实际修谱过程中互相攀比甚至乱傍名人,使修谱变成了“摆谱”,最终修成的家谱“太离谱”。但笔者认为当今修家谱还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其理由有三:

一,修家谱是一种寻根索源。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中国人百善孝当先,寻根是人的天性。有道是“树高千尺始于毫末,水流万里源于细泉,人生万众出一脉,树能叶落归根,水知天地循环,人岂可数典忘祖乎?”一般修谱的惯例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家谱又称族谱,是同一始祖血亲延续之本也,修族谱为的是索渊源载子息繁衍之详情。 国人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

二,家谱是不可忽视的地方文献,家谱的体例通常包括序言、范例、谱系、恩荣、家传、艺文等。序言一般会邀请本族颇具声望的名士或文化人撰写,其主要内容是追溯家族历史变迁,概述本族英烈事迹,颂扬祖德,鞭策后裔,团结族人,重振家兴,光宗耀祖。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形势的发展,人类的漂泊感越来越强,心事愈来愈浮躁,乡愁越来越重,为了给自己心灵寻求一隅精神的寓所,翻翻族谱,查查家族的历史,与祖先进行心灵对话,必能安神静气,抚慰乡愁,抵抗人类同质化的焦躁。

三,修家谱可以颂祖德,重温(或修补)家训,振兴家风,激励后裔,扬家声耀世宗门庭之宏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一般的家谱在扉页上会开宗明义传承本家族的家训,在重修时,主修者会与时俱进对其进行修改或补充。这无疑是对传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一种传播正能量的行动,值得肯定和支持的。

(作者简介:林日新,湖南省武冈市湾头镇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