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要评比5次交叉检查变“拆台”——内蒙古一旗县深陷扶贫检查“怪圈”。(12月6日 新华网)
交叉检查亦称“对口性检查”,互相之间进行的检查,即你来检查我,我再来检查你的互相交叉的检查方式。其好处就是可以相互学习先进的经验,总结自身不足,取长补短,并相互监督,促进工作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推动。但其存在的主要缺陷就是彼此碰头,容易发生互相通融或形成互相对立甚至各走极端而影响检查质量。近期,内蒙古一旗县就深陷扶贫检查“怪圈”,半年要评比5次交叉检查变成最后的相互“拆台”。
众所周知,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各级政府更是卯足了劲加油干,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越要实打实,坚持问题导向,把好事办好。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地区反映,频繁填表报数、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等扶贫领域的一些做法,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干扰了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例如,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旗,由于在上次检查评比中排名靠后,旗委书记已被约谈做检讨,而本月末又将迎来新一轮检查,如果第二次排在后五名,他的上级领导将直接被问责。为此,很多地区为了排名靠前,想尽办法“上手段”,故意找茬给被检查的单位打低分,为防范自己不被排在后几名,甚至出现“互相拆台”的现象。
扶贫检查本应该是一件具体、客观的工作,但在一些地区却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评比分数带着明显的主观倾向,未能真实反映扶贫效果。甚至出现一些干部按部就班的填表册,草率的根据表格是否填写完整来进行评分,过多的侧重于工作程序,却忽略了扶贫成效的实地查看和检验,忽视了基础建设和产业的发展。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评比检查劳民伤财的现象。例如只有迎检的地方,都要做展板、拉横幅、准备各种材料和办公用品,还得好吃好住好招待开支甚巨,不仅违背了扶贫的初衷,更是一种作风不正的表现,暴露了目前基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虚功”过多、重复建设、“假扶贫”等问题,亟急需得到有效地整改和转变。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份承诺,更是一片饮水思源的初心,一个矢志不渝的决心,一份舍我其谁的信心,一颗志在必得的雄心。故而,决不能让这种不良现象持续下去,一定要寻其根源,及早铲除,确保扶贫出实效,见真招。
(作者址地:四川省绵阳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