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扶贫领域,强化精准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对胆敢动扶贫“奶酪”的行为零容忍、严惩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8月15日 人民网)
面对“点散、量大、面宽”的“插花式”扶贫,如何保障扶贫资金的“奶酪”惠及群众。四川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聚焦扶贫领域,以零容忍、严惩处的方式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了一批扶贫领域的“微腐败”案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完善监督网络在于创新机制。虽然各级相继开展扶贫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了一系列的腐败案件,保障了脱贫攻坚的顺利开展。然而由于“插花式”面临“点散、量大、面宽”的特点,在个别地方在对扶贫资金的监管上还存在薄弱环境,个别基层干部钻监管的空子,利用各种手段蚕食扶贫项目补助资金,既影响了扶贫项目的实施,又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因而创新扶贫监管机制,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担当,才能保证惠民政策原汁原味落地。
创新机制密织监督网络。四川在开展扶贫领域专项整治活动中,针对扶贫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创新“互联网+脱贫攻坚”监督模式,以上率下、上下联动,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纪委联动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工作机制,紧盯重大项目资金、重点部门、重点区域,采取进村入户走访、线索排查、巡回督导等方式,开展“拉网式”“地毯式”监督检查的同时,把自查自纠+定期督查有机结合,深挖问题、解决问题,查处了一批扶贫领域的“微腐败”案件,警示基层干部坚守党规党线的底线,整治扶贫领域的违规违纪案件,自觉锁紧廉洁的安全套。为整治扶贫领域的“微腐败”问题提供了借鉴。
新的脱贫攻坚任务需要压实基层干部的责任。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任务更加繁重。需要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中,发挥政策和项目资金的撬动作用,构建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既要靠各级把党规党纪的日常教育与警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基层干部的党纪党规观念,坚守廉洁为民的情怀;更要靠各级党委和专责机关在强化主体责任中,传导从严管党治党的压力,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更要进一步创新监督问责机制,在以上率下中,形成上下联动的巡察机制,织密监督网络,促使基层干部加大对上级反馈问题、自身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把自己的权力置于阳光下、群众的监督中,确保惠民政策原汁原味落地,为脱贫攻坚提供保障作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