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不仅是地,还是风景是文化
“这盘来值了!”凉山州副州长肖春喜笑颜开。3月中旬,第四届川台农业合作论坛在台举行。四川农业考察团走进台湾农庄、牧场、农会实地考察,收获颇丰。在与金沙江流域气候相近的台东、花莲两县,肖春商谈了引种合作,将把集种植、旅游于一体的火龙果生产基地引进凉山州。
川台农业合作论坛已步入第四个年头,从最初的交流到看门道,再到精准借鉴、深度合作,不断深入。台湾农业以精致闻名,已跨入世界先进农业行列。台湾与四川都是人多地少,山地丘陵为主,家庭经营占据主流,规模经营也强调“适度”。四川是农家乐发源地,休闲农业突出,与台湾也有诸多相似。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台湾的精致农业能给四川农业转型提供什么借鉴启示?
创意农业:彩色稻田成景点,实验林场有疗愈模式
农业价值广泛,传统生产价值只占20%。如何挖掘剩余的80%?台湾的“创意”,给了大家不少启示。
花莲县“种稻子”的事,让广元市农业产业化推进办主任李仲明印象颇深:两年前,当地一位私企老板斥资数千万,引入彩色水稻种植,吸引了万千游客。
彩稻是一种变种水稻,它的叶子不止是绿色。在稻田不同的位置栽种不同的稻米品种,通过精细巧妙的排列组合,不同颜色的叶子,在稻米生长过程中自然铺陈出美丽的图画,形成多姿多彩的“彩色稻田”。
李仲明意识到:将稻子用来作画、供人观赏,稻田成为旅游景点,这是文化创意农业,由传统农业种植衍生出的一种新业态。
台大农学院的“森林与农业疗愈”,也让人耳目一新。
农学院有面积50万亩的实验林场和实验农场,在休闲观光农业之外探索健康疗养农业,形成了疗愈模式。森林与农业疗愈,包括食疗、瑜伽、心理治疗、呼吸调整等多个方面,有成体系的治疗方式、专业的引导者,参与者以活动方式参与,经过三天两夜的治疗,压力可得到有效缓解。
为了验证这一点,学院出资,由参与者自行选择医院,提前做医学检查,接受治疗后再做同项检查,可明显看出心血管、脑波等指标趋于向好。此研究由农学院和医学院合作,相关的科学论文《森林环境对人心血管疾病及生活品质之影响》,已于2016年被著名医学期刊PLOS选用发表。
农学院院长徐源泰说,如果将农业发展分阶,生产性农业为第一阶,休闲观光农业为第二阶,健康疗养农业则是第三阶。“我们的健康疗养农业有着医学研证。”
“用医学研究做依据,用数据来说话,这种模式很值得借鉴。”巴中市委书记冯键深有感触。巴中自然资源优良,也在主打“森林康养”牌,如能引入新模式,和脱贫攻坚相结合,无疑将实现多赢。
成都市副市长刘宏葆也看到了机遇。成都青城山、龙门山、西岭雪山周边,有着不少森林中的小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善,不过业态多为农家乐,若发展健康疗养农业,可实现转型升级。
“台湾休闲农业第一人”张清来有着这样的名言:农地不仅是地,还是风景、是文化。农业不应仅仅是农业,它还是文化业、教育业、环保业、旅游业。
这样的理念正被很多台商台农带到了四川。57岁的林云飞举家迁往四川西充县双龙桥村,一心一意当起“农民”。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独具优势,林云飞这样认为。台商台农“登陆”应带着台湾的先进科技及模式,结合当地优势。“川台农业合作论坛还将继续推动这样的双赢合作。”四川省台办副主任张军表示。
体验农业:牧场能食、能宿、能看、能赏,还产精美伴手礼
罗江县副县长胡勇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飞牛牧场,竟然只有200多头牛,用于观赏的仅10来头,可每年却吸引了数十万人次到访。
飞牛牧场“牛”在哪里?走进牧场大门,触目所及并没有牛,只有鲜花、绿草。经过一片坡地,在自然起伏的山坡上,方见十余头牛悠闲自在地吃草或打盹。再步行20来分钟,穿越茂密的树林,才抵达奶牛养殖区。有养殖就有污染,就有异味,但飞牛牧场却颠覆了传统的养殖概念,把牧场打造成了景区、景点,能食、能宿、能看、能赏。
在“奶牛妈妈”的住处,游客能看到牛奶生产的全程,还可以亲手挤牛奶。这种零距离的接触,受到学龄期孩子的热捧,家长也喜闻乐见,让孩子参与其中,认识、感知农业。如今,飞牛牧场已成为亲子游胜地,九成游客属于“家庭总动员”。
与飞牛牧场类似,台湾面积最大的坡地牧场、初鹿牧场,也是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不过初鹿牧场只做“一日游”产品,“要吸引人在这里住下来,目前还达不到,我们就不做。”牧场旅游部负责人余佩真说。
不仅仅是观光。牧场还打造出牛奶的各类衍生产品,成为游客爱不释手的伴手礼。除了鲜奶、奶酪、炼乳、饼干、冰棒等奶制品,还有牛奶面膜、润肤霜、香皂,更有奶牛造型的各式创意用品和小摆件。牛奶制品专卖店里人来人往,游客穿梭在货架间,挑选称心的物品。
传统种养、精深加工、观光旅游深度融合,让省农业厅副厅长张强感叹,看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四川农家乐虽然已告别“一鸡多吃”的陈旧模式,也引入了精深加工、体验农业等新方式,但对游客吸引力不够,仅停留于“看”,而台湾农业更“走心”。走心,体现在细节上,也体现在深度上,围绕一个产品不断做深。苗栗县的公馆乡农会,开发了“好”字系列上百个产品,比四川若干个县开发的还要多。
看过牧场、农会,南江亿成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秀华大受启发,谋划着将自家公司的上万亩油橄榄,打造成多业态的休闲观光地。
川茶集团董事长颜泽文与台大农学院达成意向,针对护肝、减压、缓疲等亚健康人群的保健,共同研发“靶向”性的功能茶。
组织农业:农会花重金搞技术推广,培养职业农民
百度“桃米社区”,出来10万条搜索结果,“生态”二字频频出现。走进这个1999年“9·21”大地震后重建的小山村,犹如步入了原生态的自然区,潺潺溪水清澈,沿溪而上,多种植物并存。有闲情的话,还可找到19种青蛙、42种蜻蜓、58种鸟类,物种的多样性,令人目不暇接。
生态虽美,但“人”才是桃米的魂。重建中,新故乡基金会帮助村子找到自己的特点——生态好、青蛙种类多,决定做青蛙观光,售卖青蛙知识。基金会培训村民辨识青蛙;社区发展协会带领村民挖掘产业特色,发展以生态保育为前提的生态旅游。如今,每年的生态产业收入达3000万人民币。
在省农科院院长李跃建看来,桃米社区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生态保护已成为全村1200多人的自觉行动。
来到花莲县寿丰乡农会的卖场“丰华再现馆”,第一眼就看到有机蔬菜售卖专区。寿丰乡有8000多人务农,农会从2002年起推广有机栽培,现已打造90亩有机基地,有机食品宅配会员超过一千户。
农会秘书黄启祥介绍,农会将每年收入的62%用做技术推广,和院校合作,研发新产品、系列衍生品,形成了富有区域性的产地商标。通过包技术、包销路、包价格,指导农民进行有机栽培;同时发展体验农业,把消费者引到田间地头,让他们认识和体验有机食品,扩大知晓度。“刚开始做有机,要与农民打契约,现在完全不用,大家自觉进行有机栽培。”
他说,台湾农会与农民是合作的关系,但农会成员都来自于农民,每户务农者可有一人参加农会。农会培养职业农民,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这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农会收入除了用做技术推广,更重要的是,农会面向全台提供金融信贷,而且本农会的农民贷款,可享受折扣。
“农会与农民的合作,让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迸发出活力。”绵阳市游仙区农业局局长吴先强感叹,农会引领了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川农业的生产、销售等很多环节是分割的,金融又是长期的短板。
目前,我省正试点供销社改革,增强为农服务供给能力,建立农村资金互助机制。“通过协会组织,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生态农村建设好了,农民收入才会增加。”省委农工委副主任毛业雄说,借鉴台湾农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我省拟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消费合作等“四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面向市场,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
(作者:川报观察记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四川日报 2017年03月21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