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以来,“新常态”便成为了一个“热词”。反腐新常态、加班新常态、接待新常态等一系列“新常态”。其中,基层工作新常态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这给在深处基层的党员干部提出严峻挑战。新常态下的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笔者认为,基层干部要从四个方面适应基层工作新常态。
适应理论基础学习新常态。理论源自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终身学习这一观点永不过时。刚入职的同志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就常会茫然无措、稀里糊涂、效率低下;老同志如果缺乏理论更新,便难以适应新工作要求,降低工作效率;领导不加强大政方针、管理理论的学习,就容易工作方向偏离正确方向、费力不讨好;一般工作员若不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便会步履维艰,工作难以得到起色。
适应转变节奏途径新常态。“工作是永远都做不完的,得空了就行休息一会儿”这种观念不知何时已经深入人心。比如今天发布任务说后天需要交某份资料,大多数干部的做法是明天再说。但当前基层工作新常态是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工作任务发布,也许明天又会安排十分紧急、工作量较大的工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势必第二天干完紧急工作后,又得无限哀怨的开始加班完成昨天发布的工作任务。所以转变工作节奏,抢抓时间节点也是适应基层工作新常态的表现。不拖不等不靠,紧紧跟上时间节奏才能更高效。
适应提高效率根本新常态。工作效率是评定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工作效率的高低。在既有工作数量要求,也要求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提高,不仅仅是个人工作能力的体现,更是对自己的生活品质负责。而提升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合理计划和“自我要求”——将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地的进行是为合理计划;给自己设定完成时限,逼要求自己在规定事先内完成。
适应转变观念核心新常态。政府职能的转变把公职人员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已经逐步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陈规陋习,干部任用能上能下机制已经逐步完善。尚未转变观念的部分干部,还在抱怨领导因急于出“政绩”而侵害自身合法权益。适应基层工作新常态,必须做到转变观念,以观念转变促进作风转变,以作风转变促进人民群众对政府满意度的提升,以群众满意度的提升来提高工作质量,从而促使基层工作顺畅推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文明网 2017-05-26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