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北省襄阳市尹集乡为例
摘要:通过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个环节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及其来源进行分析,明确了土地增值机理及收益分配路径。依据贡献分配理论,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增值收益均衡分配模型,采用湖北省襄阳市尹集乡的一个增减挂钩项目资料进行实证估算,测算表明尹集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拆旧区农民、建新区农民和政府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比例分别为47.82%、8.54%、43.64%。基于各个主体的贡献额所确定的土地增值收益均衡分配测算模型,从定量的角度为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改革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项目区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支撑。
关键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贡献分配; 土地增值; 收益分配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研究”(14JZD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空间管制下土地非均衡发展及空间外部性扩散机理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713730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济社会双重转型下土地转换效率测度及效率改进政策调控原理研究”(71573101);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科技研究项目“湖北省‘四化同步’重点示范乡镇国土空间优化模式与土地收益分配研究”(ETZ2014A06)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四化同步”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提供大量的土地支撑,但由于城市规模、土地用途规划管制的刚性控制,使得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有限,在此情况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破解城镇建设用地瓶颈的有效政策,即以乡村闲置存量建设用地盘活、解决城镇化发展中城市建设用地增量指标不足的问题。但是,在项目实践操作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均衡,侵占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着城乡统筹发展。如何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保证土地增值收益均衡分配对城乡统筹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析
(一)土地增值机理
(二)土地增值收益的测算
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分析
(一)增值收益分配路径
(二)贡献分配理论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应用内涵
(三)增值收益分配模型的构建
三、实证研究
(一)尹集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增值收益测算
(二)增值收益均衡分配比例的测算
(三)增值收益均衡分配比例的测算
本文将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看做一个整体,测算政府和这个整体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理论比例,同时,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成员,其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利益分配上也表现为一种互利合作博弈的关系,因此进一步测算出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增值收益分配的合理比例是接下来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作者简介:张安录,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胡越,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经济。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4期,第91-98页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