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庄晋财:如何从源头上使农村因病致贫返贫得到治理

[ 作者:庄晋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559 更新时间:2017-03-10 录入:19 ]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不是有一句话叫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吗?这是因为,在中国14亿人口中,揣着农村户口的人恐怕仍然占据绝大多数,要是他们的生活达不到小康水平,即便有再多的千万富翁,也不能说这个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所以,这些年来,国家政府特别重视农村的贫困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技术引入、要素培育等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再加上城乡之间要素流动闸门的开启,农民收入来源实现多元化,农村经济生活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现如今的农村只要老百姓身体健康,过上小康的日子也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然而,正是由于城乡在健康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导致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到城市同等的健康服务,一旦出现健康问题需要依靠家庭力量来承担,就很容易陷入贫困,形成农村因病致贫或返贫现象。前些日子调研发现,全国目前的农村贫困,44.1%是因病致贫和返贫的,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好,基本很少发生一般的经济贫困问题,农村因病致贫或返贫的比例更高。比如在江苏省就高达62%的水平,而我所生活的镇江市更是高达70%,健康扶贫成为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聚焦点。

应该说,面对农村因病致贫或返贫现象,各地政府做了大量帮扶工作,也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据我所知,在镇江市为因病致贫返贫的农村家庭所进行的帮扶就包括诸多方面:首先是确保农村患病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其次是完善医疗救助制度,通过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和救助金额封顶线(从1万元提到7.5万元)、建立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扩大医疗救助对象范围等缓解农村家庭就医难题;三是提高新农合保障范围和标准,将新农合的缴费标准提高到610元/人,其中个人缴纳180元,政府缴纳430元(可能还要继续提高),对于医疗救助对象则全由政府承担;此外,在加强基层卫生医疗设施投入、实施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对突发性疾病实施临时救助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尝试。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效果,大大减缓了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农户家庭的生活压力,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新理念和新精神。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对贫困结果的帮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很难有效率的。因为从管理学的意义上说,问题的产生是在过程当中,这就像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一样,如果仅仅注重结果的管理,通过对产品的质量检验,只能做到不让有瑕疵的产品走入市场,但这些有瑕疵的产品已经消耗的大量资源是不能得到重新利用的,这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所以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主张过程管理,将缺陷消除在生产过程当中,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对农村健康贫困的治理,如果仅仅盯住结果,也会跟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仅仅盯住成品一样,带来巨大的成本。因为现在的病只要染上,就不是那么容易治得好的,有些只能养着,永远也没有一个尽头,还不像企业的产品有瑕疵,将其捣毁也就损失一次,人要是生病了,养病就是一个无休止的花费。正是如此,健康扶贫对大多数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责任。

因此在我看来,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的治理,也应该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尽量从源头上守护住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健康防护的成本比生病治疗的成本要低得多!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护体系呢?

首先,培养一支稳定的乡村医疗卫生队伍。遥想当年,一支未经正式训练,拿着农村户口,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队伍背个药箱活跃在田间地头,在很大程度上守护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现如今这支队伍已经不复存在,农村居民的健康只能依靠体制内的乡镇医院。然而,正是乡镇医院属于体制内的,医生也是从各高等院校分配而来。遗憾的是,这些来自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们,在城乡劳动力流动市场形成之后可以自由流动,于是只要有一技之长的医生便不愿意坚守农村,导致农村看病缺医少药,老百姓生病就只能往大医院,从而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因此,培养一支稳定的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就显得特别重要。从目前的情况看,应该在严格乡村医生执业准入的同时,在存量上,提高现有乡村医生的收入养老、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权利保障等方面的待遇,让现有乡村医生安心在农村,发展有盼头,岗位能胜任,职责敢担当,执行他们守护农村百姓健康的使命;在增量上,除了鼓励在岗乡村医生进入中、高等医学卫生院校接受学历培训外,充分挖掘中专、高职和高等医学院校的潜力,采用订单方式招收农村生源学生,面向乡村医院实行订单定向培养。这种定向培养的医生来自农村,能力也与乡村医疗相匹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很好地改善目前高学历医学类大学生不愿下农村,下村留不住的局面。

其次,严格执行农村居民健康管理制度。农村健康扶贫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病人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病人个体久治不愈持续时间长,由此耗费大量的扶贫资源。这是因为,现在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使许多病都有年轻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显然,最好的健康扶贫是让村民不得大病,少得毛病。因此应该改变目前健康扶贫中事后管理的单一模式,注重事前预防,建立严格的农村健康管理制度:一是把农村健康教育纳入乡村医生的职责范围,对村民实行定期的健康教育,培育村民的健康管理意识;二是建立农村居民健康体检制度,对村民进行定期的健康筛查,尤其是常见慢性病的检查,确保早防早治,降低患病人口数量和大病发生比率;三是建立农村常发慢性病的跟踪检查制度,通过控制与治疗相结合,降低疾病突发风险。

再次,尽量打通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共享通道。目前,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不均衡是一个事实,但在城乡医疗服务体制隔离下,往往造成一边出现城市医疗资源浪费,一边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尴尬情况。因此,如果能够打通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共享通道,不仅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可以解决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举措。城乡医疗资源共享主要包括健康信息资源共享、医疗人力资源共享和医疗设施资源共享。根据目前的条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通过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村、镇、市(县)多级的村民健康信息共享,及时了解村民健康状况,减少村民健康检查费用开支;二是在村、镇、市(县)的医院之间建立远程诊断平台,实现医生资源的共享,提高乡村的医疗诊断水平;三是在村、镇、市(县)之间建立硬件设施资源的共享,把一些高等级医院淘汰的设备通过一定程序免费输送给基层医院使用,解决乡村医院医疗设施紧缺难题。

如果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努力,让我们依托稳定的乡村医疗服务队伍和宽松的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平台,形成高效的城乡分级诊疗体系,做到如下三点:一是发挥乡村医生作用,加强村民健康管理意识的同时,做到小病不出村;二是通过制定常见病种诊疗规范,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做到常见病治疗不出镇;三是强化市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共同体,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将大多数病人留在县以下的基层医疗单位。那么,我们农村的健康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农村患病人口将会大大减少,果真如此,健康扶贫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小!

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的治理,应该通过建立农村健康防护体系,重视在源头上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帮扶。一方面把需要救助的病患家庭及人员数量减下来;另一方面把每个救助对象的救助成本降下来。这不仅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更可以减轻农村居民因病折磨所受的痛苦,从而让更多的农村家庭远离因病致贫或返贫的困扰,让农村人踏踏实实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江苏大学教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三农庄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