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周波:浅谈村两委正职一肩挑的利与弊

[ 作者:周波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24 录入:19 ]

目前,正值四川省村“两委”换届选举之际,村“两委”换届是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能否顺利“选好班子,换好风气”,选出群众公认、党员满意、组织放心的新一届村“两委”领导班子,事关我们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决胜小康这一宏伟目标。因此为了配强班子、激发活力,省、市、县三级高度重视,严格要求,周密部署,精准把控,制定了一整套精密的流程,出台了一系列详尽的方案,其中一个举措就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既然要探索,那么我们就应该对此举的利与弊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做到不盲目,才能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最佳选择。

一、“一肩挑”之利

(一)有利于选出群众满意的高素质干部。实行“一肩挑”,候选人既要经过党员大会投票选举为党组织书记,又要通过村民大会选举为村主任,成功的难度大,能经过两轮考验而胜出的人,应该是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强、党员群众公认、作风过硬的人,将这种能通过重重考验脱颖而出的人选拔为村“两委”的领头人,对整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村级班子团结协作。村“两委”分设,可能会出现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工作上不仅不支持、配合,反而推诿扯皮,互相拆台,好事抢着干,难事都不干,双方踢皮球;还可能出现“两委”争政,村委会认为村党支部就应该只管党建、管党务,除此之外都归村委会管,与党支部争权。如果实行“一肩挑”,“两委”的班长合二为一,可以有效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现象,村级各组织在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同力协契、群策群力,共同为全村的发展致富出谋划策。

(三)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行支书、主任“一肩挑”不仅减少了干部职数,减轻了财政负担,更重要的体现了精简效能,加快村级组织的运转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村两委分设的情况下,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支书必须先与主任商量,然后再分别召开两委联席会、党员大会研究,重要事项再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贯彻执行的中间环节较多,同一件事往往要经过好几轮会议,同一个人往往也要参加多次会议,浪费人力、物力。而实行“一肩挑”,可以减少支书、主任碰头环节、可以精简会议,主要领导可以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统筹考虑,作出合理安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有利于提高村支部书记的工作积极性。“一肩挑”后,村支部书记身兼双职后,工资待遇也有所提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增强。同时,“两委”关系的和谐协调为其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由“后台”到了“前台”,工作中没有了推诿的对象,压力更大了,责任心更强了,更能自觉带领村班子成员实事求是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积极带领群众致富,从而筑牢了群众基础,密切了干群关系。

二、“一肩挑”之弊

(一)支部书记工作任务增重,压力过大。

实行“一肩挑”,最直接的表现是村干部职数减少但工作量不减,如今村上工作量每年成倍增加,压力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原来两个人抗的担子全压在了“一肩挑”的支书身上,所有的决策和责任必须由他一个人承担,特别是那些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重,情况复杂的村,很容易出现由于精力不够造成工作顾此失彼的情况。

(二)权力集中,监管难度大。

实行“一肩挑”,容易助长主要领导个人专断作风,客观上为滋生腐败、滥用权力等现象的发生提供了新的条件,可能造成搞“一言堂”,产生大权独握、唯我独尊思想,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弱化了班子间的相互协调缓冲。签字权、财权、决策权集中于一人手上,其他班子成员无法制约和监督,如果主要领导的素质不高,考虑问题不全面,不科学,一旦出现失误,难以及时制止和纠正,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三)选拔干部的视野和范围缩小。

实行“一肩挑”,这就意味着只能从党员中确定村主任人选,可能有许多优秀的非党人员被“卡”在候选人之外,削弱了村民自治的作用,不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想确保村党组织书记一定能当选村主任非常困难,这就可能出现指定村主任而违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现象。

由此看来,推行村“两委”正职“一肩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应当因地制宜,要在充分摸清村情民意,保障党员和村民民主权利的前提下,依法按程序探索实行“一肩挑”。同时还要做好后备干部的培养和健全监督机制,重大事项都要经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共同议定,并经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讨论通过后执行,防止个人说了算,要全面推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使农村“两委”的工作真正置于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只有这样,“一肩挑”才具有较强的合法性和群众性,才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四川新闻网 2017-02-2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