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松涛等:浅析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4大发展模式

[ 作者:张松涛 王靖 伊素芹 任广旭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5 录入:王惠敏 ]

原题:各建设主体推进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模式与对策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了以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为重点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个建设主体推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分为4种。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型

政府引导型模式是政府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江苏省南京市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是典型的政府引导模式。

特征分析

完善现有农业标准化体系

南京市围绕特色蔬菜、草食畜禽、特种水产、苗木花卉和旅游农业5大主导产业,以系统梳理、产业主线、配套延伸、系统推进为原则,逐步完善了产业标准体系,并加快农业标准制定、修订的步伐。

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组织机制

近年来,南京市形成了以市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为核心、7个涉农区县共同推进的农业标准化工作组织机制。

加大违规农资产品查处力度

南京市在春秋两季对农资生产企业、农资经营部进行专项执法检查,督促农资生产企业提高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促使农资经营部严把进货验收关。

取得的成效

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截至2015年底,南京市累计制修订市级农业地方标准208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57项。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

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

截至2014年底,全市通过认定的国家级名牌农产品2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9个、市级名牌农产品65个;全市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733个、绿色食品176个、有机食品120个。

标准化示范区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4年底,共建设完成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9个, 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1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18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49个。

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指以龙头企业为建设主体,围绕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等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湖北省监利县是该模式的典型。

特征分析

结合实际推广标准

龙头企业既了解市场需求,又与农户联系密切。通过对市场和农户的了解,龙头企业能够制订并推广实施符合市场要求、农户能接受、简单易懂的种植标准。

直观示范标准化

龙头企业在基地建立试验区,基地农户可以直观观察标准化种植的优势。此外,通过农业标准化种植培训,让基地农户掌握种植技术要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高效推广农业标准化

龙头企业不仅保证农产品产前、产中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而且更加关注农产品产后标准化。龙头企业会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对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激励和处罚条例。

取得的成效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2015 年,监利县稻谷播种面积16.03hm2,单产0.86t/hm2,总产量137.25t,面积同比增加0.38hm2,增幅为2.44%;产量增加4.05t,增产3.04%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逐渐增强

截至2014年底,全县有1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4 家省级龙头企业、16 家市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556家、家庭农场1218家、种养殖大户5800多家。

推广高效立体种植模式

龙头企业目前已探索出“稻虾鳖”“稻鱼莲”“稻鳅鳖”等高效生态立体种植模式,以“稻虾鳖”为例,保证6t/hm2水稻产量的同时每年还可收获 1.875t/hm2以上的虾。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模式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并统一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河南省滑县是该模式的典型。

特征分析

统一农业标准化生产

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标准化生产中实行严格的统一标准,包括供种、供肥、进行技术指导、农产品包装销售等。其次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邀请农技专家讲授标准化相关知识和产品质量法等知识。

实施产业化经营

首先,加强品牌建设。合作社组织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做到农产品优质优价。其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施“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统一供应农资,提供技术指导。

取得的成效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2014年滑县连续12年蝉联“全国粮食先进县”,粮食种植面积16.3hm2,产量96.9t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滑县通过提高农民职业技能,鼓励农民优化种养殖结构,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7598.2元。

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

通过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2013 年底,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32hm2,全县3.33hm2以上种粮大户553个、家庭农场957个、农民合作2941家,土地流转面积3.574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7.5%

家庭农场主导型

家庭农场主导型是指各个家庭农场按农业标准化技术生产,生产出的农产品绿色、有机,在销售方面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签订订单,山东滕州是按照该模式发展的典型。

特征分析

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优势,实现农业高效

首先,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大,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其次,能够执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采纳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并投入到生产之中。

适应能力强,能较快接纳新技术、新产品

家庭农场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会拿出部分资金投入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绝大部分家庭农场自愿采用设施农业、装备农机设备。

对自身发展有长远规划

家庭农场主会拿出往年的部分收入投入到下一年,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升家庭农场市场竞争力。已经有部分家庭农场发展加工业,不再单纯出售初级农产品。

取得的成效

标准化面积覆盖率显著提升

截至2015年底,滕州市成功创建4hm2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共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6个、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46个,面积1.8hm2。目前全市标准化面积覆盖率达到91.6%

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截至2014年底,全市获得“三品一标”名优特农产品173个,认证面积3.8hm2,其中,“滕州马铃薯”被评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30.64亿元。

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在农业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同时,鼓励新的规模化农业企业,借助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应用提升农业竞争力。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上,要在遵照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制定企业标准。

2、加大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扶持力度,推动其良性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保障运营工作的规范化;二是加强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引导作用,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带头人的业务培训;三是加强产业内同类型合作社的整合,组建联合社;四是协助合作社争取农业标准化建设项目资金,并在申报商标、创建品牌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3、稳定和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探索建立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

4、多方位提高农民标准化生产积极性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回乡创业,培育新型创业型农民,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二是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对农业标准化技术了解、运用的能力;三是提高农业生产标准的易操作性,提高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的接受能力。

5、加快培育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新型农民

一是加快建立优秀大学生和具有专业农业知识的人才引入农村的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二是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展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