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文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同时明确了目标、方向、底线等重大问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一个非常大的突破就是提出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个新业态主要是开拓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早已认定农业农村具有四大职能,而我国主要利用了两大职能。传统的农业主要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农村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是两个传统的职能。而多功能性主要是指农业与农村也可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消费场所,也可以成为城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基地。这两个新职能在发达国家已发展的非常成熟,而我国的需求量很大,发展潜力也很大,但受制于土地红线等政策,近年来刚刚开始发展,还比较缓慢。
中央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再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让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 。
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土特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非常大。每年的节假日大量的城市居民到农村去旅游,乌镇、周庄人山人海。但我国大部分的村庄还处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由于缺乏外部资金的投入,不少农村虽然景色不错,但“脏乱差”的问题屡见不鲜,缺乏建设和维护。
前些年,我去意大利调查时发现,首都罗马的养老方式很有借鉴意义,不少曾在市区工作的老人退休后选择“养老下乡”,到郊区买房养老。意大利的农村跟我国的农村相似,虽然建得漂亮,但年轻人基本上都走光了,郊区农村变成了空心村。年轻人和老年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年轻人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去,而老人更喜欢清静的地方。罗马农村的年轻人大部分都跑到市区人多的地方工作,因为市区的工作机会较多,收入也更好,这样一来农村的房子就空了下来。在市区工作的老人退休后会更喜欢到清静、人少而环境质量好的地方,郊区农村刚好满足这些条件,所以意大利的老人自然就选择了“养老下乡”,退休老人选择从市区移到郊区去买房子养老。
前几年,我们作过一个北京市小产权房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北京郊区农村买小产权房的相当比例是原来生活在城里的老人。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回答是在郊区生活成本低,房子便宜,生活环境很好,也很安静。城里腾出的房子要么让孩子们住,要么出租贴补家用。这种小产权房式的养老方式其实很有意义。因为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单位与工作岗位都集中在市区,大部分年轻人刚开始工作,基本上买不起市区的房子。
以我们单位为例,单位在三环附近,这里房价太高,且基本上没有新房,二手房的价格年轻人也不可能买得起。所以不少年轻人选择到六环附近的郊区昌平与通州等地买房,这样每天在路上的时间来回就要3-4个小时以上,大好的时光都花费在路上了。而与此同时,市区中却居住着很多退休老人,这些小区的周边都是马路,人口多,也十分拥挤,生活环境与郊区要差不少。如果能够进行一种置换,让在市区居住的老人到郊区去养老,而让年轻人在市区居住,这种互换就可以解决问题,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不用把时间都耗在路上,且减少了拥堵与污染,而城里的老人也摆脱嘈杂不健康的生活环境。所以,可以把郊区村庄的集体建设用地拿出来一块,专建养老公寓让市区老人们搬来居住养老。我国不少城市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应该是一个有很大潜力的产业,值得提倡去搞“养老下乡”。
农村的小产权房虽然不合法,但不能因此而把相应的开发都拒之门外。今年的一号文件就打破了过去的政策坚冰,提出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这些土地政策的突破为农村的休闲农业及养老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农村土地政策的保驾护航外,为了这个新业态的“异军突起”,还应该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现有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建设不能盲目地套用城市的一套发展理念, 迫切需要今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郑风田原创三农观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