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叶启明:城市化进程能推动中国走向开放社会吗

[ 作者:叶启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31 录入:19 ]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迅速推进,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普遍的感觉。但什么是城市化,却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导致对城市化率也会有不同的判断。如果按照城市常住人口计算,也就是包括户籍人口、居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等,那么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可能达到了官方所宣称的56%,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甚至可能达到了80%。如果只是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以及在城市居住五年以上、有合法的固定职业计算,中国的城市化率显然没有这么乐观,估计只有30%左右。

这个概念分析对于城市化进程能否促进中国向开放社会迈进非常重要。很多人可能会问,我们不是已经改革开放了吗,怎么还没进入开放社会呢?所谓开放社会,是指一个社会的包容性、多元性、世俗性,不会推崇一个永恒的发展法则,比如历史决定论;不会坚持一种宗教观念以排斥其他宗教;不会只接受一种生活方式而难以容忍别的生活方式;不会固守在因血缘、亲缘、地缘等形成的生活圈层里,而难以融入别的生活圈层。可以说,开放社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常态模式。改革开放只是在经济、产业这种局部问题上的吸纳与兼容,与开放社会的整体性、全面性尚有较远的距离。

城市化进程如同改革开放一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开放社会的发展。农业劳动的艰苦、农业收入的低微、农村生活的单调,使得农民们为了生活纷纷逃离农村,在城市里生活虽然也很辛苦,但收入会远远高于农业所得。年轻人在城市里读完书后,更不可能会回到乡村,而是会朝着大城市寻求发展。大家都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家族、亲族或者家乡的生活圈,也慢慢告别了原来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不得不接受商业社会的一些规则以及各种文明理念,在交融汇合中眼界和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也更能接受丰富多样的生活模式。

所以我们看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由城市化所带来的市民社会相对比较开放,这些地区更能包容各种文化,也更能包容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少数民族和单身汉等。而在中西部等内地小城甚至乡村,个性鲜明的人几乎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这些是血腥拆迁、低端制造业、政策计划城市发展等负面性因素极多的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正面效果。正如毛泽东发动反人类的文革,在破四旧、批林批孔中彻底将中国的门阀家族、乡绅、以及儒家等级观念彻底摧毁,而这些正是建立开放社会的顽固敌人。

但这种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开放程度非常有限,其前景也非常不乐观。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的存在,使得很多外地人并不能彻底融入所在城市,也必然与本地土著产生或多或少的隔阂;由于教育歧视制度的存在,使得很多随迁子女并不能就地入学,只能回到老家的学校读书,造成上亿留守儿童,当这些儿童长大后,又将面临其父辈一样的进城生存问题;由于社会阶层日益固化封闭,阶层之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将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由此带来的阶层敌视必然愈演愈烈;由于经济发展的放缓甚至面临雪崩的局面,实体产业的日益枯竭,必然造成大量的外地人返乡潮,城市化进程戛然而止都有可能。

在这种城市化进程中,不具有开放心态、没有走向开放生活的人实在太多了。近年来同乡会、宗亲联谊会等日益增多就是血缘、亲缘、地缘等顽固理念的回流,这些人难以在城市生活中与外围人缔结情缘,最终只能归宿于宗亲或地缘等;有些人由于收入较低,在“成功就是赚钱”的理念之下,他们不可能与其他收入较高人群有什么互动;有些人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以及生活习惯等问题,长期与几个老乡生活在城市的角落里,就像某些移民美国的中国人一样,终生融入不了白人生活圈层,永远只能生活在华人圈内。

随着不健康的城市化进程受阻,回乡流开始产生,于是有人提出了“乡贤”、“乡绅”等引导乡村发展的想法,这其实又回到了老路子上去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谁是“乡贤”、“乡绅”?在没有规则意识的情况下,最终必然是凭借家族实力或者空洞的道德权威而被视作为“乡贤”、“乡绅”,而这些正是现代开放社会的死敌,必然会令乡村更加封闭,也让乡民更难融入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有助于开放社会的形成,但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开放社会的正面影响是不可持续的。自古以来,一个繁华城市的形成,更多是以地理自然条件为基础的,而不是靠行政号令来推动的。人为的行政壁垒,如政策倾斜领导所看好重视的城市、户籍隔离制度、社会保障隔离制度、教育歧视制度等,不可能形成良性的城市发展机制,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推动开放社会的形成。

城市化进程有助于开放社会的形成,但城市化进程不是走向开放社会的必由之路。一个开放的社会,不仅需要城市的开放,也需要农村的开放。只有当农村和城市和谐共存、互相包容,才更能推动开放社会的形成。要形成一个开放社会,最终依靠的是开放的政治制度(民主宪政)、开放的宗教信仰(宗教宽容)、开放的经济体制(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开放的舆论环境(言论自由)、开放的文化艺术氛围(文化多元性)以及开放的城市化进程等。这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将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历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叶公问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