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张立栋:为什么要弱化经济指标考核作用

[ 作者:张立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07 更新时间:2016-12-02 录入:实习编辑 ]

管理学有句名言:你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

这句话正着听、反着听都有道理。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考核的东西恐怕并非真的有用,在得到考核数据的同时,我们却忘记了考核的“初心”。

我们知道,在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中,有很多的经济指标,比如GDP,比如就业率等等,这些指标都成为影响官员升迁、政绩评价的重要依据。  

然而,当一些考核指标被绝对化之后,我们可能得到的只是一堆数字,而并非真实的价值。

实际上,统计数据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数字背后一个地方的真实发展水平才是我们真正该追求的。当然,发展得好的地区,其各项经济指标也都不错。但这件事一旦反过来,就出了麻烦。

我们看到,发展水平这个“本”,被一些地方官员忘记了。他们更多是醉心于追逐数据的累积,发展到最后,通过某些“技巧”来实现数字的累积,这就成了典型的舍本逐末。

现在,“唯GDP”论已经有所降温,但很多已经失真或和现实脱节的考核指标仍然在大行其道。

不久前有人提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就是一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定时期全社会建造和购买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和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这个指标一度是有意义的,因为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步阶段,我们需要通过大力度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经济的启动,通过量的积蓄来为今后质的突破奠定基础。

但正如很多人看到的那样,在新常态下,这一指标自身的缺陷已经十分明显,再考核下去,恐怕只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比如,这个统计数据只看大不看小,只看有形资源投入而不重视包括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无形资产投资等等。而大量小的、分布式的、充满活力的新经济形态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之一。如果还是沿用以往的考核指标,那么在这种“指挥棒”引导下,大多数地方官员也只能“不免俗”地去违心追逐旧的统计口径,这对提升中国经济的质量必然会形成很大的负面效果。  

实际上,在中国经济步入转型升级时代的今天,固定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实际上正在逐步弱化,人们的普遍共识是:长期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必然边际效应递减,甚至会付出许多隐形代价。

因此,类似这种指标考核就应当及时叫停。用新的思维方式拿出新的办法来衡量政绩,用更科学的方式去引导执政理念执政方法。

记得三年前,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就规定,不能简单把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唯一标准。

当时有专家提出,应当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作为考核指标。

仔细看来,这些新指标有的具备长期性,比如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有的则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消化产能过剩。在笔者看来,无论是长期战略还是短期目标,都应当综合使用、互相弥补,且具备一定的弹性。当我们及时剔除不适当的内容,加入最具时代发展元素的考核方式时,那些制定考核指标的“初心”就自然能够实现了。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县域经济报(第92期 总第119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