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杜才云:现代农业还须职业农民挑大梁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12 更新时间:2016-11-09 录入:实习编辑 ]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刘天金表示,在当前农业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人民网>2016年11月06日)

关于农业,唐太宗李世民说过:“食为人天,农为正本。”的确,无论是人类最早进入的原始社会,还是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农业在其社会中的基础地位都是无法动摇和无可替代的。为此,毛泽东主席说:“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事情的第一位”,更彰显农业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有资料显示,目前,1个美国农民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155人,而中国1个农民只能养活4人,其所创造的生产力比我们强37倍,这是一个可怕的数据。数据背后,可以看出,我们种地农民如同“散户型的”,而美国农民却是“职业型的”,这就是差距,差就差在种地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上。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育、国家建设发展和城市化的兴起等原因,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壮年,背起被盖卷投身到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大潮中,当上“农民工”“后天城市人”,很多人只在过年回家乡一趟。于是,农村地区出现了令人堪忧的境况:“地多抛荒”“草比人高”,土地很少有人种了;“老人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农业生产力低下;丁壮劳力背井离乡,剩下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的“386199部队”,占了农村留守人口很大比例,困难群众多,农村面貌改善难。

“空心村”“老人村”“空巢村”这些令人焦虑的代称,其实质是缺乏精壮劳力、缺少现代农业、有的村寨还相当贫困的真实写照。当精壮劳动力离开后,农村生产力急剧下降,这是弊端;但同时,也看到,因土地、山林大片闲置无人经管,对发展规模化种植却是一处伏笔。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前,大规模培养发展职业农民不是不可能,而且条件已经完全具备:首先是土地山林确权颁证以后,租赁转让农村资源已成为可能,职业农民有“用武之地”;其次是大量闲置的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导向,完全可以给大规模种养殖业注入大量资金,职业农民有“源头活水”;二是全国各地,特别是东部和南方改革开放前沿地带,职业农民已有一定规模和基础,职业农民有经验可以借鉴、复制;三是关于种养殖的农业科学技术十分成熟,各个农业大学、农广校相关学科设置齐全,农业科研机构林立,农业专家多如繁星,如通过培养,将有一大批有志于农业发展的群众将壮大职业农民群体,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英雄。

要缩短中国与美国农民的差距,就必须把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或者引进职业农民经营土地资源,用科技、人才和资金激活农村资源的内生动力。职业农民与土地、资金相结合后,就可将大片的土地、林地租赁下来,用于种植经济价值高的粮食作物和药材、水果、花卉、速丰林等经济作物,也可以规模化科学化养殖高品位的牲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将产生比过去单纯“粮猪二元型农业”更高的经济价值,将大幅提高农业产品品质和数量,职业农民将是现代农业突飞猛进的“洪荒之力”。

不仅如此,职业农民还能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更为深刻的变化,其一是职业农民通过生产经营,可获得大笔经济效益,为更大规模、更高品质、更大吸引力发展现代农业蓄积能量,极大地改变农村面貌;其二是当地农民也能因签订租赁合同而受益;其三是根据带动效应,先进的农场还能让大批适龄村民经培训后达到职业农民水平,农民都能富起来不是梦;其四是职业农民雇少数农民,使用现代化农机具就能将土地经营,能节约劳动力,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释放出生产力,同时也能释放出职业农民改革的红利;其五是中国出现一大批职业农民后,将创造更大的农业经济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缩短与美国农民的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农业稳则天下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四个全面战略”,“三农”问题更是迈不过的坎,更是需要下大力气攻克的重要工作目标。要让农业稳、天下安,就必须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群众持续增收水平,职业农民理所应当成为最值得重视、推广和培养的大事。

“上下同欲者胜。”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业问题重要讲话中提出:“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而培养职业农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就是暗合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只有继续深化物权和农村改革,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出台优惠政策,资助培养大批职业农民,让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挑大梁”“唱主角”,将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因素集聚起来,并与农村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势必产生非同凡响的经济社会洼地效应,强力推动中国现代农业新发展和中国现代农业梦的实现。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