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杜才云:惩治微腐败还须用牛刀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07 录入:实习编辑 ]

查实问题线索43.2万条,涉及违规资金6.02亿元;全省共查出不符合政策规定领取补助的人数317406人,涉及党员干部59209人……今年4月至8月,湖北省纪委组织全省运用大数据对2014年至2015年退耕还林、农村低保、农村危房改造等8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查处了一批虚报冒领问题。(人民网>2016年11月02日)

“线索43.2万条”,“涉及违规资金6.02亿元”,“涉及党员干部59209人”,这一串数据中,不难看出,这些基本是发生在退耕还林、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农村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微型腐败”。

俗话说:“县官不如县管”。“微腐败”的始作俑者,绝大多数却是基层手握“芝麻“大权力的乡村干部。正是因为乡村干部有项目的决定权、申报权、签字权、资金领取发放权,惠农资金很有可能沦为“唐僧肉”,被那些微腐败者们大快朵颐,违背了中央惠民政策的发放初衷。

“微腐败”通常是以“无中生有”“偷梁换柱”“伪造证书”“相互串通”“两本账”等手段和途径,虚报冒领侵吞本该发放给群众的惠民政策资金,像一群蚂蚁一样蚕食最基层群众的“奶酪”,涉嫌违纪违法行为,须坚决纠正。湖北省纪委重拳出击,将一批基层“微腐败者”斩落马下,遏止微腐败势头,值得点赞。

“微腐败”在基层多发频发,也不只是湖北省才有的,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其发生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惠民政策资金点多面广项目多,监督起来的确有困难;基层一些干部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在惠民资金的填表申报中“浑水摸鱼”;村民监督委员会、乡镇纪委履职情况较差,没有把好乡村两级上报数据公示关,没有对数据的真实性较真;打击力度不够,乡村组干部存在侥幸心理。

正是因为“微腐败”觊觎国家资金、侵吞着群众的“奶酪”,且群体较大,违反党的纪律,腐蚀党的执政之基,因此,必须用“牛刀”下重手治理,以绝其患。笔者以为,一是要加大惩处力度,“牛刀”高悬,逮住谁都不放过,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并追回违纪侵占资金,让违纪人员“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二是建立完善惠民资金大数据平台,加大县乡(镇)惠民资金监管力度,落实具体责任人,按照工作程序,加强每笔资金的填报、审核、公示、“一卡通“一折通”发放流程管理,杜绝惠民资金被恶意侵吞;三是加强对村干部的警示教育,以案说纪,形成党纪震慑力,形成“不敢腐”的高压态势;四是加大审计、财政检查、党委巡察工作力度,主动介入,从细节入手,强化每一笔资金、每一个环节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使“微腐败者”无计可施、无孔可入。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