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记者赴某省农村调研,其中有一个村非常贫困,村民收入极其微薄,也没有任何村集体经济。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村“两委”组织村民大会,民主决定启动修路工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村长”(村民委员会主任)主动向村里垫资,同时组织村民集资,可这笔钱只够“塞牙缝、不顶事”。“村长”反复往乡镇、县区有关部门跑腿、拜访,“要到一点是一点”,半年下来资金缺口仍然很大。“太难了,干完这届就再也不干了。”“村长”无奈地摇头。
这是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金台锐评”《“村长”为啥不想干了?》一文中举出的例子。作者就自己的一次调研活动深入剖析了经济薄弱的贫困地区始终发展滞后的诸多因素,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怎样才能同步进行?怎样在狠抓“示范项目”的同时不忘“兜底工程”?文中举出的现象,并非某处独有,在许多偏远的地区都较为突出,最基层的干部跑腿奔波但难见效果,他们常常感叹:功夫为何总负有心人?
是呀,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而对于这些“后进村”来说,由于“基础设施”都谈不上,何来“美丽新村”建设的有关项目资金。在这些村里,修路一般就是头等大事。“要致富,先修路”,道路不畅,其他免谈。也就是说,这些“后进村”最需要政府扶持的就是“修路”资金。据了解,很多贫困地区的公路都主要靠村民集资,因为政府的相关项目资金都要用到“高大上”的项目上。但是,一个人的眼光、见识和胸襟是和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越是后进的地方,民众的思想觉悟就越低,基层干部要干成一件事,用西南方言说,“不费盐巴也要费酱”,很多时候是费力不讨好。
要修好一条路,首先要调整土地,这一关一般比较好过,因为村民们还是盼望着便利交通的,即是有少数“钉子户”,也不会“钉子”到底的,最关键的是村民集资的问题。但凡“后进村”,一般都比较偏远,路程长,且山高路陡的,每位村民集资几百元、上千元还修不好一条小小的碎石路。往往是先出钱的抱怨干部不得力,后出钱还好说,特别是那些不出钱的,让先投资的心理不平衡,一口怨气往往就撒在基层干部身上。
从“上面”来说,确实也没有谁能够很干脆地把大笔的资金划拨到“后进村”修路。就目前的资金管理体制来说,撇开人们误解的“人际关系”,也是基础设施越好的地方越容易争取到较大的项目资金。这样的发展势头,抑或会拉大贫富悬殊的距离。《人民日报》的作者指出,政府把“新农合”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为什么农村道路修建就不能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建设来抓?眼见那些“先进村”水泥公路四通八达,百姓生活蒸蒸日上,还能不断得到新的项目,有的基层干部或群众就感叹:他们那些‘不必要’的开支稍微落一点儿到别处,那作用就更大了。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胡言,而是“后进村”的心声。就像有人调侃说,有些人的“牙缝”里挤出一点点,就可以解决好多贫困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如果那些“锦上添花”的大项目能够稍微像“后进村”倾斜一点点,演绎“雪中送炭”,那“修路”就不再那么难,基层干部的工作也就不再那么难做。当然,要实现这种投资项目的倾斜甚至转向,还需要各级党政部门转变观念,深入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付诸实施。倘能如此,在这场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功夫就真不负有心人了!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