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盘和林:产业扶贫两只手才能扶得精准

[ 作者:盘和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5 录入:实习编辑 ]

在崇左市脱贫摘帽推进大会上,市委书记刘有明提到了这个“梦”:“我有一个‘养牛梦’。10年前任扶绥县委书记时,我就力推养肉牛。”该市依托全国“糖都”充沛的甘蔗支柱产业资源,启用“政府+龙头公司+科技+贫困户”的精准扶贫的产业模式,创新探索出一条政府、公司、农户三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和推动生态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使扶贫产业真正实现“扶得上、扶得准、扶得稳、扶得久”。(左江日报,8月3日)

“扶贫牛”“扶贫羊”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究竟该怎样“养”呢?换言之,农村产业扶贫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扶得上、扶得准、扶得稳、扶得久”呢?这是一个值得时刻放在心上的问题。

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也很难持久。然而,道理不难理解,但产业扶贫实施起来却相当不容易。农村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贫困,是因为受到贫困文化、资源、资金、人才、市场等诸多因素掣肘,一方面导致贫困人口深陷“贫困陷阱”(是指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贫困人口无法摆脱贫困的境况)不能自拔;一方面导致公司不愿意涉足“经济赤地”。那么,必然需要政府伸出强有力的“有形之手”将贫困人口拉出“贫困陷阱”,这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政府“有形之手”积累了不少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但在“精准”上的教训也不少。此前,有不少新闻报道,政府给贫困户送去“扶贫牛”“扶贫羊”,结果有的送去的牛羊品种水土不服,天热死了;有的农民没有技术养不好,没有市场卖不起价钱;有的干脆被农民过年过节杀了来吃。甚至还有些引进工业类等“高大上”产业扶贫项目,但结果都不甚理想。

毫无疑问,产业扶贫必须要明确其产业的市场经济属性,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力量,遵循产业发展特有规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有可行性、持久性。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产业扶贫除了“产业”的属性以外,还有“扶贫”的特殊属性。致力于反贫困研究的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的数据总结发现,市场“无形之手”在反贫困上面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经济的增长并不能保证贫困降低,公司在贫困地区的盈利也未必能达成政府扶贫的目标。因而,产业扶贫就需要充分发挥好两只“手”的协同作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一手牵着市场“无形之手”,一手牵着贫困户,才能真正实现消除贫困的目的。

在崇左市委书记刘有明的“养牛梦”里,突出了“政府+龙头公司+科技+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一方面依靠市场机制运行,而另一方面又超越了一般市场机制运行。以龙头企业找准市场(进入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国际超市,还远销俄罗斯、以色列等地),提升了产品的价值链(开发多样化、系列化牛肉制品);而政府投入扶贫资金、协调金融机构、引进先进技术等,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并建立起与市场与贫困户的有效连接,可以说是找准了政府、公司、贫困户多方共赢的结合点,两只“手”齐心协力将产业扶贫“扶得上、扶得准、扶得稳、扶得久”。

根深才能叶茂,农村产业扶贫必须深深扎根于农村的泥土里,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经济贸易总是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资源配置的,“一边是烧掉的数量巨大的甘蔗尾叶,一边是渴望脱贫的34万贫困群众,两者能否产生交集?”正是刘有明这个思考,构建起“养牛梦”这一产业扶贫模式的“比较优势”----丰富的甘蔗尾叶资源为养牛业供给了廉价的饲料来源,降低了成本;绿色生态的饲养方式,提升了养牛业的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农户通过卖甘蔗尾叶增加了收入。这显然是一个根植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的好模式。

产业扶贫不易,但只要发挥好两只“手”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导各方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就一定能够做到精准扶贫、拔除穷根。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石景林路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