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杜才云:每一分扶贫资金都要用在刀刃上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2 录入:实习编辑 ]

为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今年中央大幅度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规模,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扶贫资金补助地方部分660.95亿元,比上年增长43.4%。截至目前,该笔资金已全部拨付地方。(新华网 2016年07月19日)

人人享有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要实现小康社会,过上小康幸福生活,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消灭了贫困,没有贫困户。我国还有大约5千万人处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3%左右,相对数量不算大,但是绝对数量却大得惊人,相当于若干个小国人口总和。若干单靠贫困户自身努力,是很难脱贫奔康的。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扶贫解困资金是万万不能的。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是不想致富,而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硬件环境差、致富能力差、缺乏信息技术、缺乏生产资金,其中最缺的就是资金,所以这些群众想富却富裕不了,但如果有项目资金支持,其他的致贫短板都可以补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将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头戏”,把全面脱贫的收官之年定格在2020年,今年是倒数第五个年头。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补助地方部分660.95亿元已全部拨付地方,它像一把“金钥匙”,撬动扶贫的“金锁”,对脱贫攻坚工作活像是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

不让“雁过拔毛”,是社会各界对扶贫资金落地的期待。中央拨钱手不软,一出手就是好几百个亿。但这个钱是项目上的钱,不是用来吃吃喝喝的招待费,也不是供“苍蝇”“蚊子”觊觎的“唐僧肉”,是用来支持贫困少数民族扶贫、以工代赈、国有贫困农场扶贫、国有贫困林场扶贫、“三西”建设落实项目的配套资金,如果被侵占一分就少一分,被侵占一分扶贫效果就减一分,这不是中央和社会各界所愿意看到的结果。

对于这660亿元扶贫资金,各地应根据中央授权管好用好,“一滴不漏”地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扶贫资金的应有效果,才对得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纳税人的付出。财政部根据有关文件规定,“明确要求地方切实将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推进资金精准使用。”笔者以为,各县应及时组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承担扶贫项目资金负管理责任,全程监管扶贫项目工程建设质量,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在刀背上。

要防范660亿元扶贫资金“走私”“打水漂”,各级各地党委巡察机构责任重大。建议各地要依托已建立或正在建立巡察组织,根据扶贫建设项目表和扶贫资金流向情况,及时深入项目建设地做好监督检查,做到有项目资金的地方就有巡察组人员,要“一竿子”巡察到底到边,对于查出、审计出、网络爆料出、信访举报出来的染指扶贫资金者,不管是谁都要坚持“零容忍”,并对部门领导实行主体责任追究,对建设工程项目责任人实行终身追责,通过严管重罚,让扶贫资金真正成为摸不得、绊不得的“烫手山药”。

工作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