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简化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有利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会议决定,将投资项目开工前的报建审批事项由65项减至42项。(新华网2016年05月12日 来源:新京报)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是有的。事实上,简政放权,也跟“挤海绵”差不多,只要能对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企业和群众提供快捷高效服务,减少一些审批事项和冗余的审批环节,也是可行的。
党和国家以“挤海绵”劲头,大力开展简政放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深化行政审批领域改革,2013年国务院要求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要精简3分之一;2014年,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2015年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审批项目94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67项、取消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项,取消了所有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规范了审批行为;今年2月,国务院已清理规范192项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这一串串数据,是“习李新政”锐意改革的真实体现。
在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从原来的65项减少到42项,减少了23项,虽然绝对数字不大,但具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兑现了李克强总理在5月9日“全国‘放管服’电视电话会议”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的承诺,传递了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持续推进改革信号;二是65项报建审批事项就减少了23项目,减少了近3分之一,反证行政审批事项犹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深入研究,还有值得精简的“挤压”空间。
拿出“挤海绵精神”推动简政放权,须有推进改革的决心。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设置行政审批事项,今天不仅不完全适应,有的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跑行政审批如同“万里长征”为社会诟病。要改变多部门审批、“来回跑”审批乱象,需要顶层强力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推进、深入推进。
拿出“挤海绵精神”推动简政放权,须上行下效。简政放权要“一竿子插到底”才有“放”的效果、“管”的力度和服务的质量,如果中央放权后,省市“捏着”不放,办事企业和群众还得在县、市、省之间来回“胡跑胡碰”,就等于没有放;如果上级放权后不管,服务质量肯定难以保证。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追求的是“行政审批权放下去、办事效率提起来”效果。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求政务服务主管部门及地方党政领导,要多听办事群众呼声,狠抓落实,狠抓执行力,将好政策落地、把好事做实,进一步优化中国发展软环境,强力推动中国前进步伐。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