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办公用地经过几轮“变脸”,最终被用作建设联排私人住宅。近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违规建房问题被查处,包括副县长、法院院长等在内的13名干部被纪律处分。(新华社4月11日)
据了解,都安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的过度地带,全域90%以上为高山峡谷地形,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土地”,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农业人口占94%。受地理条件及产业结构的制约,都安县经济十分落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都安县法院在这样的地理及经济条件下,将办公用地用作建设私人豪宅,部门领导干部的住宅建设面积规划甚至达到五六百平方米,引发人民群众的强烈愤慨。这是典型的“四风”问题,是典型的对党纪国法的无视与践踏,是对人民群众的伤害。
“密切协助”出“成果”,办公用地成功“三变脸”。首先是设定了萝卜招标,这过程中当地国土局在“出让方案”上明确写明了毛坯房数量、面积、单价等。这就排除了有力竞争者,法院顺利拿地。再是分块办证建设,法院在拿到地之后提出建设“楼中楼”,一套房每层楼都申请分块发证,“擦边球”式审批突破禁建独立式城镇居民私人住宅相关规定。最后是在办理建设许可时提高容积率,都安法院向当地政府申请将建设用地容积率变大,国土、住建部门及分管副县长均同意调整。不难看出,都安法院、住建局及当地政府“相互勾结”“保证”了“变脸”过程的顺利进行。
我们先不谈此次事件后这样的“擦边球”式的违纪违法行为,由谁去接招或者是由谁去埋单,最重要的是此次事件给我们的思考:有了严格的程序和法律法规,我们如何在公权力运行中避免暗箱操作、违法审批等行为。笔者认为,避免滥用公权力,一是要健全完善监督惩处机制。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和监察机关直接受理相关投诉和举报,对涉事公职人员不主动及时抵制、制止、举报违法犯罪行为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二是健全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健全和完善网上信息公开机制,将各项审批文件、审批项目、工作流程、工作进度等全部上网接受公众监督。
如此“丑闻”被曝光后,当地纪检监察部门处理了大批涉事领导干部,土地使用权被收回,国有土地使用证被注销。反腐一直紧盯着公权力运行之路,人民群众也一直紧盯着反腐之路,当地纪检部门的的处理结果也算是给了民众有一个交代。当然,领导干部若不去追求“五六百”平方米的奢侈享受,而只是兢兢业业时刻讲奉献,还会引起群众的愤慨和不满吗?讲奉献是党性遵循,更是为官之理,在这一关键时期,只有时刻讲“奉献”,才能为十三五开局和全面决胜小康凝心聚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检察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