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湖南省双峰县近百名党员干部及公务员递交了自愿提前退休或退出领导岗位的申请。上述现象的出现,与机构改革、利益嬗变、“为官不易”、能力不济等因素息息相关,对干部队伍建设带来的影响十分微妙。(4月5日《瞭望》新闻周刊)
改革是滚石上山、爬坡上坎的事业。随着改革的推进,干部体制机制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浮出水面。这是各级党组织要正视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干部自愿退出领导岗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身体原因、年龄原因、家庭原因、能力不济原因等,但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这个“内因”,是“不想干、不愿干”的原因。从逻辑推理来看,与其让“不想干、不愿干”的干部占着位置,还不如疏通渠道让他们退下来,让其他“想干、愿干、有能力干”的干部上位。笔者认为,在鼓励干部“想干事”的同时,也要给“不想干事”的干部开启一扇退出的“大门”,真正体现干部体制机制的适应性、灵活性、科学性。
要加大宣传,营造好的氛围,让干部退得“安心”。各级党组织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公务员法》、《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等关于干部退出条款的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白建立干部退出机制的好处,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官本位”的封建残余思想,克服“退出就是有问题、犯错误”的偏激思想,从而正确看待干部“退出”的现象,为干部退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正常退出的干部不觉得“丢脸”,退得安安心心。
要细化标准,建立好的规矩,让干部退得“甘心”。各级党组织要以中央出台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为遵循,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干部正常的退出标准和规矩,“开前门”、“堵后门”,做到法理有据,既让组织上对“不为”干部“下”得有底气、硬气,又让自愿退出的干部不因触碰法纪“红线”而纠结、缠绵、瞻前顾后,从而高高兴兴、甘心情愿把位置让出来。如此,也能很好地解决“占着位置不干事”、“庸懒散浮拖”、“四风”等作风问题。
要加强管理,搭建好的平台,让干部退得“放心”。各级党组织对退下来的干部不能一“下”了之、不理不问,不能让其自生自灭。要充分发挥这些老干部、老领导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等优势,为他们搭建好发挥“余热”的平台,让退下来的干部当好“军师”、“参谋”、“智囊”、“督办”,做到退有所学、有所为,不能让他们成为坐领奉禄的“闲人群”和“散人群”。同时,要“约法三章”,织密权力“笼子”,加强管理,防止退下来的干部利用权力余威等“软资源”进“旋转门”,搞权力寻租、权钱交易,让干部退后保持干干净净,让组织和社会对其“放心”。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干部队伍只有进出有序,形成活水,保持激情,才能适应新形势,符合辩证法,体现科学发展观,也才能使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充满活力、蒸蒸日上。
(作者单位:四川中江县直机关工委)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