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杜才云:“产业扶贫”重在“对症下药”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7 录入:12 ]

在中国很多贫困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去,被视为“富饶的贫困”。产业扶贫,向来被视作充分挖掘这些富饶的资源,实现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抓手。(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年02月14日)

湖南省炎陵县,地处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20多万人口的革命老区,坐拥高山气候、高山生态等一系列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着力化劣势为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产业扶持,“对症下药”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对于全国脱贫解困工作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产业扶贫,对于农村稳定农村、繁荣农村,推动农村发展的作用重要和意义重大。鉴于各地以往失败教训,笔者以为,产业发展要避免“拍脑门”的盲目性,增强实事求是的“对症下药”,才能够达到“扶得起来、富得起来”的扶贫工作目标。笔者认为,产业扶贫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好“对症下药”:

一是在产业发展的类型上,要针对区域属性而定。要根据扶贫所在地处于国家东部、西部、中部,或者是城乡结合部、草原、森林附近、水乡等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适宜发展的种植、养殖、加工产业项目。

二是在产业类型的选择上,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形而定。“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要超前把好市场经济的脉搏,根据市场现状和市场预期,对相关产业发展项目进行筛选,淘汰过剩项目,选择前景好的扶贫产业项目投向扶贫村。

三是在产业项目的选择上,要根据科技附加值大小而定。农民群众常年种植的有些项目,不一定是高附加值项目,卖不了高价,还浪费了土地。为此,政府有必要派出专家,帮助贫困村群众选择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并加以推广发展。

四是在事关产业发展的硬件方面,要有针对性攻克基础设施薄弱环节。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多是由于缺水、缺路、缺电、缺移动信号等方面,当地政府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解决发展“瓶颈”,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五是在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方面,要有针对性的“扶智”。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需要技术、信息支撑,而这些正是贫困村所缺乏的“元素”,为此,当地政府有必要加强对农村“明白人”的培训,增加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六是在产业发展的致富增收方面,还要解决好销路不畅的“短板”。发展产业主要目的是创收,不是自给自足,为此,要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好销路,要从“互联网+”、媒体宣传、线下联系等方面帮助贫困群众搞好销售,实现创收。

作者单位:四川省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