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陈锡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黑龙江在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中地位重要,使命重大。应该利用好各项扶持政策,从耕地保护、良种培育、技术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全面发力,把国家政策落实好,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陈锡文说,去年年底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及今年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都特别强调要确保粮食安全。黑龙江省在全国耕地数量占第一位,连续多年粮食产量也是第一位的,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锡文建议,一是要保护好黑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东北的黑土地主要是集中在黑龙江,这些年经过长期的开发和利用,有些地方的黑土层出现流失,土壤等级也有所下降,所以一定要抓好保护工作,使黑土地逐步恢复肥力。
二是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黑龙江由于土地辽阔,相对来说水利建设仍有些滞后,需要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特别是松嫩平原,乌苏里江平原等粮食主产区的水利建设,对于长期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不断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要大力解决好良种问题。近些年,黑龙江自己研发了很多优质的、高产的粮食品种,但和国家的需要仍有一定差距,所以还要进一步抓好良种的培育工作。
四是不断提升机械化水平。黑龙江农业机械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耕种收三个方面的综合农业机械化率在全国水平是最高的。但也遇到一些新问题,比如说去年发生的涝灾,很多作物倒伏之后怎么采用机械收割?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去克服这些难题。
五是抓好原粮加工转化。作为大粮仓,如果光卖原粮,百姓收益就难有大的提高,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发展粮头食尾,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记者 孙英鑫)
(作者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东北网3月5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