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全国第7个扶贫日到来之际,农业农村部在北京举办2020年扶贫日产业扶贫论坛。论坛以“推进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题,研讨交流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路、举措和建议,并发布了全国产业扶贫100个脱贫典型和100个帮扶典型。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韩俊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新中国七十一周年华诞刚过,我们又将迎来第28个国际减贫日和第7个国家扶贫日。今年我国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年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在这里举办2020年扶贫日产业扶贫论坛,总结产业扶贫重大成就,推介产业脱贫带贫典型,展望贫困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和美好愿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首先,我代表农业农村部,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刚才,我们发布了100个产业脱贫典型和100个产业帮扶典型案例,两位代表做了交流发言。他们的事迹,让人很受感动、很受鼓舞,体现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的精神面貌,也展现了社会各界帮扶力量勇于担当、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奉献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奋斗和付出、因为他们的带动和引领,产业扶贫才能取得现在的进展和成效。在此,让我们再次对“双百”典型以及像他们一样在产业扶贫工作中默默奉献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首个一批,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贫困群众的辛勤劳动下,产业扶贫取得了重大成就,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一是发展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扶贫主导产业。832个贫困县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过100万个,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涌现出凉山花椒、怒江草果、临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区青稞牦牛等一批特色品牌。二是培育了一批联贫带贫的新型经营主体。贫困县累计培育引进各类企业6.76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71.9万家、发展家庭农场超过15万家,主导产业基本都实现了龙头带动。贫困地区创建扶贫产业园2100多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3个、农业产业强镇21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70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逐步显现。三是打造了一支进村入户的科技帮扶队伍。全国有4400多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15000多名专家参与产业扶贫,贫困县组建了4100多个技术专家组、招募了4000多名特聘农技员、选聘了26万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实现了贫困县、贫困村农技服务全覆盖。通过广泛的技术培训和产业赋能,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大都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超过130万人。四是构建了一套保障有力的产业政策体系。中央和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支持重点,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保险支持政策,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五是形成了一系列产业带贫增收的长效机制。产业扶贫帮扶政策已覆盖98%以上的贫困户,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为主的带贫模式不断创新,通过订单生产、就地务工、股份合作等方式,72%的贫困户与带贫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产业带贫增收效果十分显著。2015年至2019年,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692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10.74%,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3416元增加到9808元、年均增长30.2%。
产业扶贫重大成就的取得,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坚强领导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工作要求,为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这是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责任的结果,各地都把产业扶贫摆在重要位置,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编制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帮扶措施,保证了产业扶贫工作的有力有序开展。这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结果,各地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思路,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这是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结果,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万企帮万村”等都把产业扶贫作为主要内容,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的产业扶贫推进模式。这是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的结果,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整体素质,摆脱思想贫困,增强自我发展活力和动力,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了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后,贫困县将全部摘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任务从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转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发展既是增强脱贫摘帽地区发展基础、增强造血功能的主要依托,也是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信心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巩固脱贫成果,还是推进乡村振兴,首先就是要巩固好产业扶贫的成果,发挥好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
我们也要看到,虽然脱贫摘帽地区产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扶贫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期、成长期,整体水平还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跟不上,一些地方产销衔接还不够顺畅。2020年后,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产业振兴,任务依然艰巨,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区别与联系,在思路打法上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产业发展目标上,由实现产业快速覆盖向实现产业长期发展、稳定带贫转变。这几年,为了加快脱贫步伐,各地支持发展了一大批产业扶贫项目,一两年内就对贫困户实现了产业覆盖,有力地促进了脱贫增收。但也有一些是“短平快”项目,同质化程度高,抗风险能力弱。2020年后,“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后,产业发展要从注重短期脱贫目标转向产业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长效目标,在继续保持产业覆盖面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带动的质量。应通过规划引领,将扶贫效果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特色产业继续作为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的现代乡村产业。二是在工作布局上,实现由分散到统筹、由局部向全域转变。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这几年大部分扶贫政策都集中在贫困村、贫困户,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对边缘户、一般户缺乏有力支持,对县域整体产业发展统筹不够。按照产业发展规律,集中连片区域化布局是实现产业规模效应和全产业链开发的关键。2020年后,推进脱贫摘帽地区产业发展,应在工作思路和工作布局上打破贫困、非贫困的两分法,将规划范围和支持对象扩展到边缘户、一般户,统筹县域内所有脱贫出列村和非贫困村,引导财政投入、金融保险、科技人才服务等资源要素统筹投入、全域覆盖、全体受益,实现从特惠向普惠的转变。三是在支持环节上,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支持产前、产后两端转变。目前,大多产业扶贫项目往往是直接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科技服务等产前基础性工作,以及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产后链条延伸的支持不够,导致许多产业发展层次比较低、融合发展水平还不高。2020年后,应充分发挥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在搞好特色种养基础上,加大对特色产业产前、产后两端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融合发展,拓展产业联农带贫增收空间,把就业机会更多留给农民,把产业增值更多留在当地。
围绕以上“三个转变”,下一步,推进脱贫摘帽地区的产业振兴,重点要抓好“四项任务”。一是提质量,就是提升扶贫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开展扶贫产业发展评估,制定“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突出发展特色和差异竞争,加快提升特色种养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水平,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继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依托乡村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等多元业态,积极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扶贫产业园,努力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二是促销售,就是促进脱贫摘帽地区农产品顺畅销售,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入实施消费扶贫活动,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与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电商平台等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创建,加快建设田头市场、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强营销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经销商、经纪人、电商人才等培养,提升人才支撑水平。三是壮主体,就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联农带贫机制。结合扶贫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引进各类龙头企业,从资金项目、金融保险、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支持,鼓励企业与脱贫摘帽地区经营主体合作或直接建基地。建立扶持政策与联农带贫效果挂钩机制,相关支持政策向联农带贫效果好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大力推广订单生产、就地务工、股份合作等带贫模式,推动脱贫户、小农户与各类主体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分享更多产业发展收益。四是强服务,就是稳定产业发展科技帮扶队伍,强化到村到户科技服务。继续发挥产业技术专家组作用,健全产业技术顾问制度,完善服务效果评价机制,推动进村入户帮扶,提升帮扶效果。加大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实施力度,围绕扶贫主导产业从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主体、科教一线人员中招聘农技员,提高技术帮扶能力和实效。加强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指导、技术服务对接、产品产销衔接等服务职责,推动产业帮扶措施精准落实落地。
同志们,促进脱贫摘帽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心协力、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奋力开创脱贫摘帽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