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阳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理论探源

[ 作者:阳芬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0-31 录入:王惠敏 ]

农村人居环境包括乡村生活环境、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生产环境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包括为什么改造、由谁改造、改造什么,怎样改造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探究涉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两山理论”、“循环经济理论”  等相关理论。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从个人的发展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会向高一层次发展;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农民期盼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公共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尤其是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缓解农村“看病难”“看病贵”“读书难”“读书贵”的问题,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质量。

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从社会的发展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是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人类自有思想史以来,就有协调与协调发展的理想, 20世纪50年代,希腊城市规划学家道萨迪亚斯提出“人类聚居学”构想,城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乡发展失衡阻碍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1973 年舒马赫提出了经济生态协调增长模式和以人为中心发展模式,突出关注农业和乡村的发展,特别指出发展中国家应更加重视。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明确提出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发展观,强调努力实现城市、城镇和乡村不同层次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世界人居日再次强调城乡关联发展的重要性,提出“除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外应努力为农村地区增加适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发展”思想,城乡协调发展是五大重点之一。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党中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一系列举措让乡村生活环境、乡村生态环境、乡村生产环境得到了质的改善,逐步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

3、乡村社会治理多元格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力量保障。

农村人居环境不是凭一方努力就可完成,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组织基于利益和需求,会打破原有的观念和边界,相互吸纳对方的意识和利益,从而形成了同一事件中的多个中心主体,从而解决单边权力治理公共事务的难题,实现治理高效。多中心治理理论下我国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我国农村地域辽阔,村庄类型多样,乡村治理必须立足国情农情,走中国特色乡村善治之路,因此,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也应积极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也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

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必然选择。

统筹考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做什么,才不会“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古代即有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科学发展观紧密地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两大主线。前者是保障协调发展的基础;后者则是实现协调发展的核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打破了自然经济状态下乡村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给农民带来了身心双重安全感,是农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5、绿色发展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要途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坚持绿色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附加值,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为脱贫致富提供新的途径。习近平的“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涵着环境也是生产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突出保护,留住乡愁,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2017年1-9月,全市美丽乡村旅游收入52.22亿元。

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 Allen Kneese以物质平衡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循环经济理论,即从自然界取得的物质等于排放到自然界的物质。现代农业生产通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并有效使用农业化学投入物,实现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和农用薄膜回收利用,充分发挥农业特有的生态功能,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让农业成为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满足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高质量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

作者单位:郴州市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