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好多做农村电商的人都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平常看着满地都是农产品,但突然来了大单之后就供不上货。这个现象,让许多人感到无奈,却又真实地存在。现稍做一些分析。
首先,我们通常统计的农产品,是一个地域上千家万户农民生产的总量,属于一个地域的产出却不属于同一个经营主体。一旦要规模输出,在短时间内迅速从大量农户手中收集大量的符合标准的农产品,是很难的。比如,一个搞蜂蜜的新农人,平常从农民这家收几十斤,那件是百十斤,零零散散地在网上销售是没有问题,但如果突然来一个客户,说一次要一两吨,那他可能满山遍野去找,都很难。茶叶也一样,别看茶园到处都是,但是山区的茶叶主产区,往往缺少像样的茶叶龙头企业,大部分以中小加工车间为主,一旦要几吨的大单子,依然是一筹莫展。但如果平常去看,又发现各家都有货,都需要积极寻找市场,这真的是一种尴尬的现象。夹在中间的加工企业更难受,不开工好像有单子,一开工就积压。
其次,可能就是把生产量与商品量混淆在了一起,特别是在大宗的农产品上,如粮棉油、肉蛋奶等。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日常食用的大宗农产品往往产地也是消费的重地。所以,不是产了多少就有多少可以卖,总不能让当地农民像当年一样勒紧裤腰带去援助第三世界,肯定优先满足于自己的。比如有一个县,账面上是养着几十万只羊,羊肉的年产量大概有10万多吨,也按此做了电商规划。而实际上,这个县的自食量占到了80%左右,实际上可供的商品量只有2万多吨,而这2万多吨又分散在若干个养羊的农户家庭之中和若干个小型屠宰场,很难有一个企业能够大量集中起来,最终又会出现满地都是羊,大单来了没有货的尴尬。
第三,有的时候真的是有货,但是却不够标准,只能望洋兴叹。产出来的东西没有控制好,卖的时候就比较受罪。可能客商来了要大一点的,而生产出来的都小点;可能电商要好看一点的,而生产出来的又其貌不扬。明明走进了主产区,好像山羊进了白菜地,然而用网络流行语来描述这种情形,就是漫山遍野都是菜,偏偏没有我的菜。只好百里挑一,挑选成本顿时大幅上升,群众还不答应,又是种种无奈。有的只好大堆收,挑自己要的,剩下再就近卖出去。
面对上述的种种不堪,用一句唐诗来形容或许更形象生动,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述现象本质上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一个外在表现,而非一般所说的信息不对称,假如说有大的生产经营主体或者强有力的生产经营组织,情况就大不一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拙作《又是多收了三五斗————农产品卖难问题的一点思考》)所以,国家与社会各方也一直在致力推动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但在“大国小农”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发展合作经营组织来弥补这个短板就是一个现实的路径,同时积极发展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然而,发展总是有个过程。目前看,电商平台没有这么大的精力深入到产地一线,新农人没有这么大的资金周转量来收储农产品及做配套的加工仓储,传统企业又在市场没有可靠订单的情况下不敢贸然收购和加工,农民更是对市场的变动心有余悸往往不给现钱不给货,而一般的供应链企业在农产品方面普遍成长不足。农产品上行要破解面前的问题,就是要多方协同。如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就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政府可以确定一两个想在电商上主打的产品品牌,然后集中各方力量优化供应链,提升产业链,拓宽价值链,缓解上述正常也不正常的现象,让农村电商走上发展的正轨。
同时,也需要一些农村电商经营主体进行转型。比如有一些新农人卖货真的可能一般,但是却熟悉电商的供应链,那么就可以转向做供应链服务;还有的一些传统加工企业可能自己上网做得很一般,那么还不如安心做一个代加工厂;还有一些经纪人,常年服务于批发客商,感觉到生意越来越难做,那么不妨转型为电商做专业买手,等等。农村电商绝对不是一个人可以包打天下的,而是电商要素的优化组合,最终形成从产业链到供应链到价值链的完美链接,让这个超级链接上的各个环节都在合作中受益。
(二〇一九年一月二十四日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