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 产村相融 多元带动
——关于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谷瑶村创新脱贫攻坚路径的调查
河南省伊川县高山镇谷瑶村是省定贫困村,距镇政府所在地2 公里,耕地面积1100亩,全村478户17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72人(包含稳定脱贫不享受政策34户151人)。2015年之前该村群众收入主要以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700元。审视该村贫困的主要成因,集中在“三个滞后”,即: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滞后、集体收入滞后。为破解这一难题,2015年党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号令以来,村两委提出了“建立一个基地,支持一群示范户,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老百姓”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产村相融、多元带动”的脱贫攻坚路径,2016年实现了贫困村脱贫退出,为贫困村脱贫攻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一、改善村容村貌,为脱贫攻坚提供基础条件
2015年以来,高山镇谷瑶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硬件上,采取“统一规划、全面覆盖、分布实施”的方式,通过多方筹资,2015年以来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完善了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先后建成了建筑面积352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改善提升了基层组织阵地,解决了村两委“无处理事”的问题;
硬化村内道路5.2公里,实现了村组道路户户通全覆盖,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2名从业资质医生,解决了群众的健康保障问题;改造提升村内小学一所,目前在校生 112 人,解决了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安装太阳能路灯116盏,建成文化活动广场两处4000余平方米,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补齐了公共服务短板,实现了谷瑶“绿、亮、静、美、畅”目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在软件上,广泛开展了致富能手、脱贫光荣户、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持续开展了清洁家园、“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倡树文明风尚,凝聚了农村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同时探索“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神”的扶贫扶志扶智“三扶并举”新模式,建设“爱心超市”项目,引导群众树立了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信念,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人居环境全面改善,精神面貌全力提升,顺应了谷瑶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
二、突出产业带动,为脱贫攻坚提供持续动能
高山镇谷瑶村属于伊川典型的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农民收入一直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村经济非常薄弱,是典型的空壳村,村民想脱贫却苦于“无米之炊”。谷瑶村两委经过反复商议后,认为产业扶贫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户参与产业经营的积极性,增强贫困群众的集体行动能力,促进贫困户增产增收。只有改变传统观念,大力发展产业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6年该县城关镇南府店社区党委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强村带弱村”决策部署,集体经济发展强村城关镇南府店社区与谷瑶村结成帮扶对子,共同投资建成谷瑶村脱贫攻坚产业园。产业园共投资260万元,占地15亩,建筑面积2818平方米。其中蜗牛房共24间,2058平房米;鞋业加工5间,360平方米;仓库5间,360平方米;院内硬化道路2610平方。产业园水、电、路设施齐全,为吸引企业入驻创造了条件。
谷瑶村两委立足扶贫产业园优势,探索出了社会帮扶、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的产业扶贫路径,采取托管代养、股份合作、能人经济等模式,将全村所有贫困户和15%的非贫困户聚集到产业链条上,有效激活了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实现了农村群众多元带动增收。一是社会帮扶带动。该村扶贫产业园内规划布局了蜗牛养殖、鞋业加工和光伏发电三个产业,合理利用空间、立体多样发展、放大带贫效应。地面上,2016年吸纳6户有经验、懂技术的示范户入驻产业园蜗牛养殖基地,有养殖房24间,带动15户贫困户合作养殖,专门为养殖户培育高质量的种蜗牛,每户年均收入最低2万元左右,最高达10万元元以上;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冯小利在产业园发展鞋业加工,车间拥有缝纫机50余台,带动40余名妇女、其中12名贫困劳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平均工资1000—3000元。空间上,利用扶贫产业园屋顶资源,投入220余万元建设了300千瓦光伏发电站,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 其中,48户贫困户每年分红1500元,村集体分红7.8万元。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巧妙地解决了光伏电站占地问题,实现“一地多收”。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坚持政经分离,剥离村级自治组织的经济职能,该村由能人领办,注册成立了洛阳青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运作模式,带动其他乡镇发展养殖户100余户,为养殖户提供冷藏、冻肉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蜗牛产品成功打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高端消费市场,把小蜗牛做成了大产业;同时,青创公司与该村13户无技术、无场地的贫困户签订托管代养协议,贫困户将到户增收项目资金交给公司,买一组种蜗牛,由公司代养,公司按每年纯收入50%分给贫困户,最低每年3500元,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方面,2018年2月份,谷瑶村返乡创业带头人谷红伟等5人成立了田源祥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490多万元(其中村集体注入引导资金50万元),流转土地11亩,建成4个养殖大棚,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养殖能繁母牛200头,带动贫困户34户,每户贷款10万元,购置安格斯母牛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对所有母牛实行统一购置、统一防疫、统一饲养、统一销售,大大提高了抗风险能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每户每年收入6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收益4万元。另一方面,成立伊川县晨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流转土地350亩,种植脱毒红薯,主要有三个品种,平均亩产6000斤左右,公司实行四统一:统一供苗,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种植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脱毒红薯具有品相好、上市早、肉质细腻,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市场价比普通红薯平均每斤高出0.1元以上,农业结构调整前亩均收入1500元左右,调整后亩均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并且组建了专业电商团队,通过线上线下,脱毒红薯已进入上海、郑州等大城市,带动30户群众脱贫。现在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脱毒红薯600亩,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带动发展2000亩。
三、坚持产村相融,为各方利益提供重要保障
高山镇谷瑶村扶贫产业发展初期,两委干部和贫困群众普遍存在“两怕”问题,即两委干部怕产业选择不准、怕群众利益受损,贫困群众怕市场风险大、怕投资化成泡影。该村一是用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扶贫产业项目选择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党员干部大会,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经过市场考察、充分酝酿和专家论证,确定发展方向、谋划布局产业,既确保了群众对扶贫产业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又推动扶贫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二是发挥两委干部示范引领作用。谷瑶村小蜗牛“爬”出的道路并不平坦,村民从疑虑观望到热情投入,市场形势从一路走高到遭遇寒流,期间倾注了谷瑶村两委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为增强贫困户发展信心,两委干部亲自养殖并动员村民学习养殖技术,还以个人名义为10多户贫困户担保贷款20万元,建设蜗牛房,购置打草机、饲料等,使蜗牛养殖在谷瑶村迅速发展起来。为解决原合作方一味压低收购价格问题,两委干部带领养殖户跑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海鲜市场推销产品,最终为蜗牛养殖产业拉到了稳定的订单。三是切实保障参与各方利益。首先村两委和参与贫困户共同商议,确定产业项目运行监事会,建立专门运营台账,对日常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资金规范化安全运作。其次参与贫困户、合作社、村集体签订“三方”协议,村两委负责监督执行,保障贫困户贷款收益和参与经营收益、合作社投资收益、村集体入股分红收益。2017年,扶贫产业园和专业合作社共实现盈利2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7.2万元,贫困户获得分红收入和务工收入4.9万元,户均增收3500元。2018年随着田源祥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投产和晨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壮大,将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谷瑶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20万元以上。
四、启示经验
一是找准了党建与扶贫结合点。高山镇谷瑶村始终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不断完善“党建+扶贫”工作机制,实现了党建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双促双赢。该村支部书记冯北方同志,敢担当、善作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成为了谷瑶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该村党支部已成功创建全县“五星党支部”(农村党建星、经济发展星、乡风文明星、社会治理星、生态文明星),成为了谷瑶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党建+扶贫”凝聚了党心民心,密切了干群关系。村两委为扶贫产业发展全程引导,一路“护航”,形成了“支部找出路、党员当大户,群众快致富”的喜人局面。
二是催生了经营制度“再创新”。“专合社+”模式,一方面避免了大资本进入农村流转土地规模过大、蓄意圈地、随意投资,产生市场不看好、拍屁股走人等风险,造成更大规模的土地荒置,给农民带来流转金等损失,给政府留下烂摊子处理;另一方面通过专合社打造示范基地,让农户认识到产业发展有利益可图,再带动他们以土地入股,让农户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经营者,提高他们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该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由当地农民主办、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三是跑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度”。该村破解了家庭经营应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瓶颈,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初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现代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实现了三方共赢“拔穷根”。高山镇谷瑶村立足扶贫产业园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型,加快发展符合本村实际的种养加优势特色产业,一方面龙头企业节约了流转土地和雇佣工人的高额费用,节省了运作成本;另一方面农户获得了入股分红和务工收入,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再一方面谷瑶村集体经济每年有稳定的产业园房屋租赁收入、光伏发电收入、产业引导金分红收入,为村里大学生发放补助金,维修公共服务设施、为老年人发放福利等,有效提升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该村两委由“百呼而无一应”变为“一呼百应” ,摆脱了“穷家难当的困境”,实现了 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凝聚起各方意愿,实现了“三方”共赢,为“拔穷根”寻求最大“公约数”,划出了最大“同心圆”。
五是推动了物质与精神“双提升”。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脱贫攻坚不仅要让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更要让贫困群众的脑袋“富起来”,帮助他们换思想、立志气,激发他们脱贫的斗志和潜能,搭上脱贫攻坚的发展快车尽快脱贫。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交通运输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