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7日 星期三

阳芬: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

[ 作者:阳芬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650 更新时间:2018-09-27 录入:吴玲香 ]

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社会转型带来农业人口就业结构、家庭结构、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而引起农村家庭教育主体、观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的转变。

(一)社会转型期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1.农村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家庭教育水平不仅明显低于城市,且农村各地区间家庭教育水平优劣悬殊较大,经济发达地区家庭大部分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庭,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大部分优于文化素质低的家庭,富裕家庭大部分优于贫困家庭。《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指出“一些农村地区对儿童成长重视不够,一些家长或没有认识到早期儿童营养、活动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或没有条件和能力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营养,没有与孩子进行有质量的亲子互动的能力,让儿童处于‘等待’状态,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2.农村家庭教育主体的多样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流动性日渐增大,大规模、高频率地外出务工经商,改变了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模式,农村家庭结构抚育模式日益多样化,包括双系抚育模式、单亲抚育模式、隔代抚育模式、托养抚育模式等,有关调查表明,现在农村只有4%~ 6%的家庭属于双系抚养模式,单亲抚育模式在农村占相当大比例,即父亲出外打工,家庭教育义务主要由母亲承当[1],使得农村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也随之产生重大变革。

3.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复杂化。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一方面,与中国传统观念相比, 现代父母教育观念已逐渐形成了科学、健康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追求日渐强烈,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以及大学生找工作难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长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书、上大学、走向城市”,把成绩好作为孩子“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又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导致一些农村家长让子女早早地弃学务工、弃学从商、弃学出国等。

4.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农村家庭教育具有诸多功能:延绵种族、抚养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组织家庭生产、料理家务等,社会转型引起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以“牺牲整个一代乡村儿童幸福童年的代价”,来赢得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好转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农村家庭亲情关系淡化,农村孩子获得的家庭教育更为薄弱。国家统计局和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在全国12个省份调研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对6100万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教育前景不容乐观,只有一半的农村孩子能享受父母读书给他们听,相比之下,城市孩子的这一比例高达78%。”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

合肥工业大学学生进行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父母和子女难以沟通。主要原因有: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父母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没有机会与孩子交流;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不知如何与孩子交流;祖辈隔代无法与孩子交流等。与父母长辈缺乏沟通直接影响到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在学校中多数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闷、不善与人交往。[2]上述各方面的变化都有共性的表现就是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为缺位和不到位。

1.“缺位”, 主要是指家长不负责任,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在家把教养孩子的任务交给祖辈或他人;在校则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教师;在社会把教育责任推给社会。传统农村家庭的教育模式,即由父母双方共同协作抚育孩子,但在农村这种抚育模式日渐减少,现在农村只有4%~ 6%的家庭属于双系抚养模式[3]。据笔者调查统计,湘南某县共有农业人口80多万,农村家庭近30万户,其中,有未成年人的家庭9.36万户,家庭教育较好的有占22%,家庭教育一般的占34%,家庭教育缺位的占4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流动性日渐增大,大规模、高频率地外出务工经商,产生了隔代抚育模式,和托养抚育模式,伴生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对中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省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15.1%的留守儿童,也即近1000万的孩子一年到头根本见不到父母,一年连一次父母的电话都接不到的孩子有4.3%,即260万;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有885万;三个月一次的有1519万。2015年郴州市委党校第37期中青班课题组在对桂阳九中13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中,父母每月回来探望子女的占9%,每月固定打电话给子女的占15%,而一年都不回家与子女相聚的则占21%。

2.“不到位”, 是指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能力, 加之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教育观念误导, 让家长无所适从。“履职”能力差的表现很多, 常见的诸如,“树大自然直,养孩子就是让她吃饱穿暖”这是大部分农村人的家庭教育观;一些父母迷信老一辈的 “黄荆棍下出好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等陈腐教育观念, 不尊重、不信任孩子,对孩子动辄打骂呵斥;一些父母迷信金钱的作用,对孩子物质和金钱十分大方, 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以减轻自己不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的心理愧疚;有的家长的逻辑是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考上大学,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好工作,把学习分数看的高于一切,极少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品德、心理健康、自理能力等。我们对家长做了调查,列出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品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自理能力等十项,要求家长回答“你平时最关心子女什么?”选其中的三项,有88.3%的家长选择“学习成绩”,占第一位;有85.7%的家长选择“身体健康”,占第二位,只有15.7%的家长选择“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郴州市委党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