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林文声等:农地确权、要素配置与农业生产效率

[ 作者:林文声 王志刚 王美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1048 更新时间:2018-09-03 录入:王惠敏 ]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实证分析

一、引言

虽然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但已有研究尚无定论。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强化对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从2009年开始,政府以村组、整乡整镇、整县、整省试点的方式逐步推进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82%的农村承包地已经完成确权颁证。显然,弄清农地确权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机理,对推动农地“三权分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研究者普遍认为,农地确权主要通过影响农业投资、农地交易和信贷抵押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之相反,也有研究者指出,农村要素市场不完善、确权政策无法强化地权安全性都将导致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大打折扣。上述研究虽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但仍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忽视了家庭劳动分工的中介效应。二是缺乏严密的中介效应估计方法。三是未能充分地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四是鲜有文献探究中国农地确权如何影响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

鉴于此,本文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丰富现有文献:一是引入家庭劳动分工作为中介变量,将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细分为农业投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分工和经营权信贷抵押,进而构建“农地确权—要素配置—农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混合截面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三是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解决在估计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同时,采用聚类稳健标准误对村庄内部农户间的自相关性进行修正。四是采用分组估计方法进一步揭示农地确权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现实情境。

二、理论分析

农地确权从地权保证性、地权持有时间、地权权利强度3个层面进一步强化了农户的地权安全性,进而对农户的农业投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分工、经营权信贷抵押等要素配置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其农业生产效率。

首先,农地确权有助于强化农户的地权安全性感知,进而激发其农业投资,并由此提高其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农地确权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方向不确定,从而是否促进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不确定。再次,农地确权可以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促使拥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农户发挥其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最后,农地确权有助于增加农户的信贷可得性,进而提高其农业生产效率。

三、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一)模型设定

1.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测算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需要事先假定农业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设定形式较为灵活,不仅无须限定各要素替代弹性完全相同或者要素替代弹性之和为1,而且允许农业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本文将农户农业生产函数设定为超越对数形式。

2.中介效应模型。依据前述,农地确权通过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包括农业投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分工和经营权信贷抵押)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基于依次检验方法,可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

(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于2014年和2016年开展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调查样本分布于全国29个省份(除西藏、海南外)、135个市(区、州)、199个村庄或社区,共涉及5332个农户。样本观测值个数共计7577个。其中,已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户样本的观测值个数为4273个,尚未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户样本观测值个数为3304个。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农地确权的总体效应与分组估计

基于全部农户样本,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表明,只有农业生产时间投入的一次项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农业生产效率损失的均值显著不为零。因此,本文将生产函数设定为随机前沿超越对数形式是恰当的。首先,农地确权在总体上有助于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对于未曾发生过农地调整的村庄,农地确权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再次,对于农业机械化条件较好的村庄,农地确权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效率。最后,对于拥有较多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户,农地确权并不影响其农业生产效率。

(二)农地确权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机制

回归结果表明,农地确权不仅直接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还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效率。首先,农地确权能够使农户增加农业短期投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农地确权抑制农户水田或水浇地转入,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再次,农地确权促进农户旱地转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农地确权促使农户增加家庭务农人数占比,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农地确权促进了农户增加农业短期投入,进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仍不足以促使农户通过增加农业长期投资来影响其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农地确权一方面通过促进旱地转入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抑制水田或水浇地转入导致农户农业生产效率损失。此外,农地确权尚未能够通过经营权信贷抵押的传导机制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五、结论、讨论与政策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将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细分为农业投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分工和经营权信贷抵押4个方面,构建了“农地确权—要素配置—农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全国29个省份的混合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得到以下3点研究结论:首先,农地确权总体上提高了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就总体而言,农地确权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对于没有发生过农地调整、农业机械化条件较好的村庄,农地确权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相反,对于拥有较多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户,农地确权对其农业生产效率并不产生显著影响。再次,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农地确权通过促进农户加大农业短期投入、增加旱地转入、提高家庭务农人数占比对其农业生产效率损失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旱地转入的中介效应最大,家庭务农人数占比次之,而农业短期投入则最小。此外,农地确权还抑制了农户水田或水浇地转入,造成其农业生产效率损失。

(二)进一步讨论

从上文的计量分析结果可知,中国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存在多重效应。本文更感兴趣的问题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甚至在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为什么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会有显著的差异?首先,农地确权政策效应的有效发挥需要某些与之相互匹配的外部条件。其次,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农地确权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实际有效发挥传导作用的中介变量不尽相同,进而导致农地确权的总体效应截然不同。再次,由于不同类型农户拥有异质性的农业资源禀赋,农地确权对其要素配置行为进而对农业生产效率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可见,农地确权政策好比一种加速的“分离器”,将加快拥有不同农业资源禀赋的农户实现职业分化和专业分工。

(三)政策启示

上述研究结论具有4点政策启示:首先,避免出现“被确权”“确空权”的问题。其次,完善农村要素市场。再次,维持农村土地政策稳定。最后,推进农机作业外包服务。

作者: 林文声1  王志刚1  王美阳2

作者单位:

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中山大学法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8期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