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调整优化山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几点建议
——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
田友明1,谭小华1,苏光华1,王建军1,莫明杰1,官海芳2*
(1.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委员会,重庆 彭水,409600;2.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江西 南昌,330100)
摘 要:彭水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不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提高粮食保供能力,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兴农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推进农业质量、效率变革,逐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1]本文通过对彭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做法进行解剖,深入探讨其存在的具体问题,为其他山地、丘陵地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可供参考的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做法
(一)稳步实施粮油保供能力提升工程
习近平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松。必须坚持饭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全面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不断加强粮油生产能力建设。2018年,已分别建成水稻、油菜千亩高产示范片2个、3个,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约19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3万亩,粮食总产居全市前列。
(二)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聚焦农业良种化、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通过“互联网+”、“生态+”等模式,按照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目前,已发展特色水产4000亩,特色中蜂保8.2万群,畜牧业总产值15.5亿元。发展烤烟7.8万亩,签订红薯种植订单5.5万亩。推进16个乡镇绿色、高产、优质红薯示范区建设,建成食用菌基地6个。特色经果年产值5550万元,中药材年产值9600万元。
(三)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挥农业多功能,围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已建成贮藏库26座,冷藏库59座,烘干房50座。完成红薯规模加工厂22家,加工大户200余户,建成全自动方便粉丝生产线,年加工鲜薯15.6万吨。二是,发展以电商为主农业服务业,引进电商企业30余家。三是,因地制宜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形成摩围山沿线、县城—阿依河等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成阿依河采摘园、润溪花千谷农旅融合示范园等20多个农旅融合示范园。
(四)实施特色优质品牌强农工程
实施三品工程,加快形成以品种立足、品质争先、品牌取胜的特色品牌发展体系。全县累计已获“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5个,培育了“郁山晶丝”苕粉,“黔中道”紫苏油等4个全市名牌农产品。彭薯3号”,“彭紫薯1号”通过新品种认证,“苗乡脆李”荣获全国李子产业协会优质李评选活动获银奖。先后荣获“中华蜜蜂之乡”、“全国标准化烟叶种植示范基地县”、“全市现代草食牲畜基地县”、“美丽中国•生态旅游十佳示范县”等殊荣。
(五)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
全县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培育农业新主体、新动能、新产业和新业态。2017年投资4900万元实施高标农田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个。目前,专业合作社累计达1148个,家庭农场累计达219家,建成一村一品示范乡镇4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正着力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鼓励农村创业创新,落实工业园区、电子商务园承接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创新政策。
二、实践操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效益亟待提高
受自然、历史、社会、科技及体制等制约,农业效益较低。一是,我县地处武陵山区,山势陡峭、沟壑众多,很难实现机械化耕种防收。二是,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交通、教育、科技等较东部地区落后,技术人才短缺,科技不发达。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受土地分配影响,土地细碎化、分散化程度高,难实现规模经营。四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合作社法、土地制度等瓶颈,家庭分散经营局限性难克服。[2]
(二)产业链条需逐步延伸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十八大以来,全县强农惠农政策力度逐年加大,投资额度年年增长,但农业短板仍然非常突出。农业产业发展多停留于面上,没有进行链条延伸。红薯、苏麻、烤烟、食用菌、高山蔬菜、中药材、中蜂、生态养殖、草食牲畜等主导特色产业中,除苏麻、红薯等加工比较完善外,其他基本停留在初级产品层面。
(三)品牌强农效益不明显
我县培育了大量的农产品品牌彭水苏麻强势入选中央电视台《源味中国》首播,影响力很大。但这些品牌旗下却没有一个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品牌效益、品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出现有品牌无品质、有品牌无产品、有品牌无市场、有品牌无龙头企业的尴尬局面。
(四)有效供给和供给质量有待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加。人民需求从“求温饱”向“求美好”、“求生存”向“求生态”转变,相应供给从“求数量增加”到“求质量提升”转变。但农业多停留于初级农产品生产上,而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及农旅文融合产业发展滞后,低价值无效供给过剩,高需求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五)乡村旅游发展乏力
全县对乡村旅游支持力度非常大,形成了5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近20个休闲农业观光采摘园,但收入并不理想。一是离主城较远,且少数休闲观光园离县城还要几个小时车程,园区依靠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市场拓展困难;二是乡村旅游示范缺乏具有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优势的文化支撑,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强;三是沿线及园区基础欠缺,制约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六)农业现代化亟待提高
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传统农业生产而言,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以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要素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提升。而全县农业基础条件较其他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程度还需持续发力,要进一步引进现代要素在我县农业发展中利用。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总书记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按照总书记指示。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建设一批高标农田;完善农田水利、产业路等基础建设,打通农田毛细血管,解决农田最后一公里问题;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三权分置”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四是,推动“三变”改革,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按照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增值、农民增收。[3]改变过去产业发展模式,将红薯外其他产业纳入发展农产品加范畴,延长其他产品链条,促使增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助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农林牧渔循环农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工业;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服务业。
(三)提升农业品牌效益
解决有品牌无产品、有品牌无品质、有品牌无龙头企业、有品牌无市场的问题,实施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工程。[4]培育引进一批实力企业,通过这些主体做强做优品牌;引进、培养一批有知识、有创新的能工巧匠和科技人才,生产质量过硬的产品,塑造品牌形象;加强品牌营销,让彭水品牌走出彭水、走出重庆、面向世界,走上千家万户餐桌。
(四)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
主动适应矛盾新变化,立足新起点,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供给要向绿色、生态、优质转化,减少粗放式产品供给;产品供给不能仅停留价值链底端,应向初精深加工产品延伸;立足绿色、生态、健康生产生活市场需求,利用城市带动作用,打造综合立体农业,提供更有质量、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五)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
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6]要考虑到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本身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正视乡村旅游依靠门票对财政的贡献是的有限性,投入要考虑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这两点做不好,园区会因为缺乏收入和政府投入被迫停滞,形成烂尾工程,造成资源浪费。发展乡村旅游还要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作为支撑。
(六)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农业现代化须靠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注重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成果在农业中应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发展格局。[7]依靠城镇辐射作用,发挥资源优势,提供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工业化成果为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农业向科技化、机械化、自动化转变,提高生产效率;信息化推动“互联网+农业”,促进生产管理自动化、智能化,销售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温铁军. 乡村建设是避免经济危机的可能出路[J]. 小城镇建设, 2017(3).
[2]罗必良. 科斯定理:反思与拓展——兼论中国农地流转制度改革与选择[J]. 经济研究, 2017(11).
[3]田友明, 谭小华, 邵启贵,等. 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三点建议[J]. 中国乡村发现, 2018(2).
[4]李景国, 田友明. 农业科学发展战略视域下农产品品牌建设机制及其营销策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6):1830-1832.
[5]万俊毅, 曾丽军, 周文良. 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3).
[6]田友明, 谭小华, 苏光华,等.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特色山地农业庄园发展模式探索——以重庆市彭水县庙池农庄为例[J]. 中国乡村发现, 2018(1).
[7]熊万胜, 刘炳辉. 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李昌平-贺雪峰争论”[J]. 探索与争鸣, 2017(12):77-81.
第一作者
田友明(1990-06),男,汉族,重庆巫山人,农学硕士,重庆市彭水县农业委员会,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研究。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